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对油茶的品质及产量产生了极大的危害。2014年以前,报道的油茶炭疽病原只有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近两年来,发现了新的炭疽病原Colltotrichum fructicola及Colletotlichum siamense。为了明确油茶的炭疽病原,探索油茶炭疽病菌与寄主的关系,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本论文采集了江西分宜的16个油茶品种的炭疽病叶样品,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选择ITS、CAL、GAPDH三个基因对病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然后对病原菌进行了回接实验和致病性测定,最后对鉴定出的油茶炭疽病菌优势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小尺度空间油茶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292株病原菌,经多基因序列鉴定,属于 6 个种,分别为 C.fructicola、C.gloeosporioides、C.siamense、C.boninense、C.sp1、C.sp2。各菌株的纯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形态与大小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表明油茶炭疽病菌的在形态学上具有多样性。分离菌株中有247株C.fructicola,占全部菌株的84.59%,是油茶病菌的优势种。其余菌株中,有20株鉴定为 C.gloeosporioides、19 株为C.siamense,3 株为 C.boninense,1 株 Csp1和2株C.sp2,其中C.boninense为首次在油茶上发现。在构建系统发育树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基因标记对不同种的炭疽病菌的分辨力不一样。当三个基因拼接成多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其种间及种内分辨率都优于任意一个单基因序列。(2)油茶炭疽病菌与寄主的关系。对16个油茶品种进行病害调查,发现均发生了油茶炭疽病,且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都较高。对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为:C.fructicola>C.gloeosporioides>C.siamense>C.boninense>C.sp2>C.sp1。但菌株遗传水平的变化不能完全代表致病力的变化,因为病菌的致病力会产生的一定分化,即同一个种的不同菌株,致病力有一定程度的不同。通过研究分离病菌在不同油茶品种的分布,发现同一个种的菌株可以侵染不同品种的油茶,同一品种的油茶也可以被多个菌种侵染。C.fructicola在16个油茶品种上均存在,而C.gloeosporioides分布于12个品种,C.siamense分布于10个品种,其他菌种只寄生于一个或两个油茶品种,这可能是由于寄主专一性,也可能是由于该种菌种菌株数量不够。在油茶品种长林21号上分离到的菌株数和菌种数都最多。但是并非分离到的菌株数越多,分离到的菌种就越多,如湘林1号分离的菌株数最少,菌种数却排名第二。由上可知,虽然油茶炭疽病菌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不同油茶品种对炭疽病菌也有一定的偏好性,但是油茶品种对炭疽病菌在遗传水平上的影响并不大。(3)油茶炭疽病菌优势种C.fructocola遗传多样性分析。将247个C.fructicola的多基因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7个C.fructicolaa多基因序列有21个单倍型,其中Hap2和Hap4是两个主要的单倍型,在所有品种中均有分布。Hap2既是原始单倍型,也是优势单倍型,共有135条序列,占总数的54.7%。每一个品种上基本上都存在自己独特的单倍型。遗传分化系数(Fst)表明不同品种种群的菌株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中性检测值都为显著负值,且核苷酸错配分析呈现单峰模式,说明C.fructicola在历史上经历大规模的种群扩张。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品种的菌株散乱的分布在系统发育树中。这说明不同品种间的菌株基因交流频繁,基本不存在品种隔离,同时也说明油茶炭疽病菌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