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如何实施以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一直都是宏观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关系着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个总体的概念,因此货币政策当局在拟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应该从整体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无需考虑具体的区域因素以及微观经济主体间的差异等因素。一直以来,我国中央银行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同样坚持这一理论,在政策制定上更注重对宏观经济总体的把握,很少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关注到,通过不同区域金融体系的传导,统一的货币政策最终所达到的政策效果与初衷大相径庭,也就是说我国存在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本文从之前学者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文献出发,从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入手,分别阐述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等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理论。本文创新地将我国划分为八个经济区域进行研究。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这三个变量作为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代表变量,运用ADF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对变量进行检验,通过构建VAR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变量之间的冲击效应,其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非对称效应。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两个方面入手,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了造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最后本文分别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适度实施差别化区域货币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合理建议,以减弱区域发展差异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带来的影响,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