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信用缺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十分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信用缺损问题在中国证券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01年7月以来,中国沪深股市出现了持续7个月、幅度高达40%的暴跌行情,市值损失上万亿元。到底是这场暴跌导致了股市的信用危机?还是证券市场长期信用缺损总爆发的结果?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信用缺损的成因是什么?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哪些条件?对于日益严重的信用缺损问题,到底如何才能有效治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证券业和学术界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认真研究分析证券市场的信用缺损现象及其成因,并找出真正有效的治本之策,对于重建我国的股市信用,从而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保证证券市场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二、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遵循“阐释和界定基本理论框架-归纳事实现象-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的一般逻辑结构,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实证紧密结合的方法。三、主要内容及观点文章从产权经济和现代信息经济学以及搏弈论的角度出发,深入、全面地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各主体信用缺损的现象及危害,作者认为:信用的核心是信息,信用缺损只是一种表象和结果,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信用秩序紊乱的原因是:1. 体制转轨阶段,经济秩序混乱,利益主体对未来缺乏长远预期,短期行为泛化;2. 产权改革不彻底,七成股权不流通,股权结构畸形,导致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严重;3. 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在搏弈中的地位显失公平;4. 证券市场沦为国企圈钱解困的融资工具,功能定位错误;5. 政府监管不严,法规执行不力,失信成本低廉。<WP=3>这些问题衍生并表现出来,就是证券市场信用体系的极端混乱。作者进一步深入讨论了信用体系的形成条件,认为其至少应包括:1、比较发达的经济基础;2、产权明确、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3、严格的执法系统和有效的惩罚机制,使得失信成本高昂;4、市场主体对未来具有长远预期5、充分而规范的信息披露。文章运用信息经济学和搏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原理,重点阐释了信息是信用的核心,改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对于建立信用和信用体系至关重要。文章在对策建议中认为,治理中国证券市场信用缺损问题、重建信用体系的出路在于进行以下诸方面的综合治理:1、深化产权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2、推行股份全流通,统一游戏规则;3、完善信息披露,强化舆论监督;4、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5、建立规范运作的信用中介机构;6、同时,还要加强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建设。四、本文的创新之处1、指出了信息是信用的核心,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信用缺损的重要原因。2、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证券市场信用缺损不仅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有关,政府失信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