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寰椎椎动脉后环变异是寰椎常见的一种解剖变异,可能影响经后弓进行的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致椎动脉损伤。目的:根据三维CT影像学资料计算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发生率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测量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和宽度,分析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参数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颈椎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并进行三维数字化多平面重建,观察寰枢椎椎动脉沟的形态,测量并记录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H)和宽度(D),分析寰椎椎动脉沟后环变异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型,计算两侧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发生率及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0例患者,男227例,女273例,寰椎椎动脉沟后环变异128例,发生率为25.6%(128/500);男女性寰椎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发生率分别是31.7%(72/227),20.5%(56/273)。男性椎动脉沟后环变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沟后环变异中,包括双侧完全型13例(2.6%,13/500),双侧部分型25例(5.0%,25/500),单侧完全型13例(2.6%,13/500),单侧部分型64例(12.8%,64/500)。左侧和右侧椎动脉沟后环变异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H):无后环变异(4.56±0.79)mm,后环变异(3.59±0.70)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II、III、IV型分别为(4.33±0.76)mm,(3.59±0.53)mm,(3.35±0.45)mm,(3.14±0.32)mm。椎动脉沟底部后弓宽度(D):无后环变异(9.19±1.06)mm,后环变异(9.09±1.11)mm,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II、III、IV型分别为(9.17±1.87)mm,(9.18±1.07)mm,(9.04±1.15)mm,(8.98±1.22)mm。结论:寰椎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发生率较高,男性较常见。寰椎椎动脉沟后环变异侧的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小于无后环变异侧。无后环变异寰椎、I型椎动脉沟后环变异寰椎,对椎弓根螺钉(直径3.5 mm)的置入影响较小;II型后环变异的部分患者可置入椎弓根螺钉,但风险较大;III、IV型后环变异,不建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前完善的CT检查及三维CT数字化重建,有助于确定变异发生位置、分型。通过CT测量椎动脉沟底部位后弓的高度,有助于外科医师设计个性化的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尽可能避免椎动脉损伤等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