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各省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目前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很多成功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落后国家在发展初期均依靠快速的资本积累。这三个事实奠定了本文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基础。首先,本文采用以劳动与资本为投入要素的CES生产函数,选用1997-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标准化系统对全国31个省及自治区的资本密集程度和替代弹性进行估计,进而估算出各省及自治区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从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两个角度解释了技术进步偏向的来源;从劳动收入份额、人力资本及资本边际产出三个角度阐述了偏向于资本的技术进步的可持续性。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省份及自治区要素间呈现互补关系,东部地区具有最大的要素替代弹性和最小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偏向于资本的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技术扩散而非技术创新;下降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力资本及资本边际产出均表明技术进步将继续偏向于资本。其次,我国劳动生产率分布由高瘦“单峰”型向矮胖“双峰”型转变,各地区劳动生产率逐渐拉大。把劳动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深化与人力资本深化四项,并探究各分解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物质资本深化对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起主导作用,而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深化也不容忽视。最后,对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证明技术进步偏向与资本积累的适配性,并论述了经济增长的路径。结果表明偏向于资本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整体与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物质资本适配良好,而东部地区的适配性不明确;东中西部经济增长路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