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非霍奇金类的淋巴瘤,其中有大约50%的患者会出现t(2;5)(P23;q35)染色体易位的现象,从而产生致瘤性极强的融合蛋白癌蛋白核仁磷酸蛋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NPM-ALK)。NPM-ALK在ALK+ ALCL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潜在的治疗ALK+ALCL勺靶点。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野生型的NPM-ALK具有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的致瘤活性,但双点突变型NPM-ALK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因此推测NPM-ALK与细胞周期有关,但相关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将三种重组质粒pEGFP-N1, pEGFP-N1-NPM-ALK和 pEGFP-N1-NPM-ALK644.664瞬时转染293T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周期分布,发现NPM-ALK蛋白的Tyr 644和664位点的突变会引起293T细胞的S期阻滞,这与从稳定转染的Jurkat细胞中的得到的结果相同,由此可见NPM-ALK的这两个磷酸化位点与细胞的周期调控相关;用三氟拉嗪处理转染了野生型和双突变体的Jurkat稳定细胞系,结果发现,三氟拉嗪对转染野生型的细胞表现出极强的杀伤,而对转染了双突变体的细胞杀伤比较小,由此推测三氟拉嗪可以靶向于NPM-ALK上Tyr 644和664位点发挥杀细胞的作用;随后用三氟拉嗪处理ALK+ALCL细胞以及正常淋巴细胞,台盼蓝染色发现三氟拉嗪对ALK+ALCL田胞DEL和SUP-M2细胞有较大的杀伤,而对人正常淋巴细胞无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三氟拉嗪主要是通过引起细胞Go/G1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实现对ALK+ALCL细胞生长的抑制;RT-PCR,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三氟拉嗪作用后CDK2、CDK4和Cyclin El的水平显著降低而p21和p27的水平却升高,WesternBlot发现P21和P27表达量升高而CDK2表达量降低,由此可见三氟拉嗪由于引起Go/G1期检验点蛋白的表达量改变导致ALK+ ALCL田胞发生周期Go/G1期阻滞;凋亡相关蛋白Bcl-2、Bcl-XL和Bax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三氟拉嗪处理24 h后Bcl-XL和Bcl-2表达量降低,Bax保持稳定,处理48 h后Bcl-XL表达量降低而Bcl-2和Bax保持稳定,抗凋亡蛋白与促凋亡蛋白之比降低,使得细胞产生凋亡;对NPM-ALK及其下游的生长相关信号蛋白的Western Blot研究发现,三氟拉嗪作用下NPM-ALK口STAT3的磷酸化水平升高,而总蛋白产生降解;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而总蛋白没有改变,由此可见三氟拉嗪介导了NPM-ALK和下游相关信号分子的降解及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最终引起了ALK+ALCL细胞的死亡,本论文证实了癌蛋白NPM-ALK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其Tyr 644和Tyr 664位点的突变会引起细胞S期阻滞,推测可作为潜在的靶向NPM-ALK的药物筛选靶点;同时对三氟拉嗪的细胞机制研究发现它对ALK+ALCL细胞的杀伤作用主要是通过对NPM-ALK和下游相关信号分子的降解及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