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0866例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小儿的筛查结果分析,探讨三聚氰胺所致泌尿系统结石小儿的发病情况,并了解其年龄、性别分布特征,治疗措施及转归。分析三聚氰胺结石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同时,利用超声测量1719例(0-14岁)正常儿童肾脏参数,为小儿肾脏疾病提供健康对照。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筛查的10866例小儿进行常规的超声检查。儿童取俯卧位,脊柱旁沿肾脏长轴纵切,观察肾脏各部位回声,显示最大长轴切面时,停帧测量肾脏的最大长径,于肾门稍下水平,将探头旋转90°,取横断面,测最大宽径及与之垂直的厚径。全部数据由操作者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观察肾脏形态,内部结构,输尿管有无扩张,仰卧位观察膀胱充盈度及内部情况,确定结石发生的位置、数量、大小、结构特征、回声强度、有无结石梗阻引发的肾及输尿管积水。复查的患儿除做常规的超声检查外,注意结石位置、大小及数量的变化,与以前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筛查的10866例小儿中,诊断泌尿系统结石270例,阳性检出率为2.48% ( 270/10866)。男孩检出率2.46%(151/6146),女孩检出率2.52%(119/4720),x2=0.046,P=0.83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例泌尿系结石患儿中,≤1岁109例,占40.4%、~2岁70例,占26.0%、~3岁52例,占19.2%、~6岁29例,占10.7%、~14岁10例,占3.7%。确诊为泌尿系统结石患儿占就诊患儿的比例分别为4.71%(109/2313)、2.70%(70/2592)、2.26%(52/2301)、1.10%(29/2631)、0.97%(10/1029)。不同年龄组间泌尿系结石检出率的比较,x2=78.827,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间检出率分别比较,除外~2岁组与~3岁组(x2=0.974,P=0.324>0.05)、~6岁组与~14岁组(x2=0.119,P=0.730>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筛查泌尿系结石的好发部位主要是肾脏,为264例、占97.78%。输尿管结石4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结石2例,未发现膀胱结石。结石体积均较小,最小者直径1mm,最大者直径30mm。超声测量结石直径≤3mm最多见,占46. 7 %,结石直径>10mm者仅24例,占8.9 %。声像图特点:大部分结石外形不规则,多数呈泥沙样或碎渣样聚积,呈点状或团块状高回声或强回声,后方无声影或淡淡的声影,大多数可探及结石后缘,伴有肾盏积水者呈典型的液性暗区内强回声点。输尿管结石表现为管腔内斑点状或小团块状强回声,后方声影不明显,结石以上部位的输尿管及肾盏可见扩张,呈无回声区。治疗方面,大多数患儿通过内科保守治疗,泌尿系统症状均得到很大改善。泌尿系超声复查发现结石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直至完全消失。通过对0-14岁小儿正常肾脏超声测量值的分析显示,同一年龄组,一般左肾的长度及体积比右肾稍大。肾脏的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婴幼儿期肾脏增长较快,以后则缓慢下来,到十几岁时基本达到稳定。结论:由于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奶粉,导致小儿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上升。三聚氰胺所致泌尿系统结石主要在婴幼儿中发生,而且年龄越小,患病率越大。该种结石好发于肾脏,且结石体积较小。三聚氰胺结石的声像图特点为,呈点状或团块状高回声或强回声,结石外形不规则,呈泥沙样或碎渣样聚积,后方无声影或淡淡的声影,大多数可探及结石后缘。本次筛查超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其具有分辨率高、可重复、准确性高、无损伤等优点,是小儿泌尿系结石检查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