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大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涉及到地域和产业的双重转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大,有着数量巨大的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性特征,是进行经济发展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陕西省为典型区,研究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特征,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以及进行省域范围的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依据统计和普查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特征进行揭示,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特征的驱动力进行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差异,陕北地区以县内乡外转移为主,关中地区以省内转移为主,陕南地区则以远距离的省外转移为主。从业产业方面关中与陕北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较高,而陕南地区比重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特征表现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整体提高、年龄偏老,由被动转移变为主动转移。(2)研究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差异从产业和地区两方面展开。第一,陕西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在二三次产业中进行了内部调整,其转移规律符合“一、二、三”结构的为西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符合“一、三、二”结构的为咸阳市、延安市、榆林市,符合“二、三”并列结构的为铜川市和渭南市。第二,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特征表现出陕北地区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高转移地区,陕南地区为低转移地区的格局,陕西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呈现高比重转移的县北移的规律。(3)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表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影响几乎符合高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吸纳程度越高的规律,但是转移的程度远不及经济变化的程度;陕西省县市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转移的程度相对较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比不上二三产业经济发展的程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揭示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属于超前响应型的为延安市和榆林市,强响应型的为咸阳市、渭南市和汉中市,同步协调型的为宝鸡市、西安市和商洛市,弱响应型的为铜川市和安康市。(4)县域经济发展政策要结合当地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表现为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城镇化建设主要从合理规划、健全机制、增加基础投入等方面展开;制度方面主要为准入制度、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