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在调节货币供求,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在货币领域,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下降,货币的流动性趋弱,货币流通速度持续放慢。如何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整个货币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机制就成为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本文在全面借鉴西方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操作工具和传导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对我国货币政策理论体系进行层次梳理和系统重构,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 文章的第二部分在系统地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中介目标的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变化历程和当前争论的焦点。在对于我国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本文立足国情,通过有效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各种货币中介目标在我国的适宜情况,并提出了利率将取代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设想。第三部分比较了中西方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进而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上存在很多弊端。在借鉴西方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进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时,要不断发展与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思路。第四部分考察我国货币政策的内外部传导过程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分析中国加入WTO后,金融的对外开放引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影响。第六部分探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再选择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最后是简短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