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与抗战之间: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时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本文以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抗战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着手分析该时期老舍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叙事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这一系列转变的原因。抗战时期的文化背景只对老舍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宏观要求,并没有指明如何改变。因此,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一系列变化是他积极迎合抗战且坚守文学园地的结果。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已有的老舍研究,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
  第一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基于抗战现实的需要,抗战题材是老舍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抗战主题是老舍作品的主旋律,牺牲与奉献是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老舍重新审视国民性,挖掘国民之优根,并解剖汉奸群体的异质性。老舍通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挖掘出了国民性的复杂性、多义性,更新了国民性的内容。
  第二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变化。抗战时期老舍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鼓词、杂文等多种文体。该时期,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大后方文艺论争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老舍适时调整创作文体,并且其创作文体总体演变趋势为:放弃小说——制作通俗文艺——回归小说,与此同时,老舍在创作戏剧时经历了由借鉴小说技巧到强化戏剧技巧的过程。
  第三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在抗战时期,老舍突破第三人称叙事方式,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中,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宣告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同时,老舍在小说中采取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一是采取人物与情节并置、辅以心理描写的叙事结构,人物、情节、心理活动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采用大笔勾勒和细致描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叙事,故事有头有尾,作品达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境界。
  第四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由于抗战时期的宏观背景和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观,他的文学创作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使命与社会使命感等多方要求下,老舍兼顾抗战与文学,顺势调整创作,并宣告其文学上的新形式、新风格正走在创造的路上。由“制作”向“创造”的转向加速了老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题材、文体和风格的步伐。
  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老舍抗战时期的创作进行总结概括。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大多数西欧国家已经确立。与此同时,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被全面描述出来,并在随后的具体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9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内部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方国家占据了牢固的统治地位。各种垄断组织取代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各种非唯物史观思想相继出现,资产阶
学位
随着大学生自杀现象的不断发生,以及当代大学生出现的价值迷茫和幸福感降低的状态不断存在,人们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生命教育应运而生。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以及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状况的基础上来分析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众多因素,最后提出在高校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从课题的提出背景及选题的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
学位
王晋康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幻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科幻创作中加入哲理思考,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深度和人文内涵,被誉为“中国科幻的思想者”。  工程师出身的王晋康,是传统的“硬科幻”作家,他深知科技的巨大冲击力,积极关注前沿科技,并以之为跳板思考未来科技带来的影响,他指出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效率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王晋康的科幻创作并不只停留在科普写作层面,他的科幻小说不是罗列先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际“汉语热”的潮流,各国友人对汉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为学习最基本介质的汉语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教材能否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是其关键所在。  笔者作为一名俄罗斯留学生,通过多年的汉语学习实践,发现留学生们对汉语教材练习题缺乏兴趣,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材练习题缺乏趣味性。本文对俄罗斯出版的汉语口语教材《初级汉语口语》(Ivchenko,Yanchinov.,2007)、《初级汉语口语》(
王筠,清代文字学大家,着述等身,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等代表作。国图藏《许学札记》稿本,自题“安邱王筠菉友未成稿”,是从未刊行的新材料。《札记》与《释例》体例、内容相似,实为《释例》的初稿。本文拟以国图本《许学札记》为研究对象,将其与《说文释例》的相关篇章作一对比,研究从以下五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回顾王筠思想的研究现状,介绍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方法。学界多探讨王筠整体思想、单个
学位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在其近八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冰心的创作发轫于19世纪20年代初,到了三四十年代,经过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战争的洗礼开始实现成熟转型,到建国后的贴合时代的发声。以往学术界对于冰心小说的特质研究主要集中在“阴柔”、“委婉”等方面,对其“爱的哲学”进行缠绵式“柔”向深入解析。相对而言,冰心小说中的“刚”性特质却很少能入研究者们的法眼。即使
学位
自1998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表至今,网络小说的写作内容和创作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纸质小说差异较大。网络小说的创作受到市场和读者的双重影响,网络小说创作者逐步在创作中采用一系列技术套路来控制故事走向,使网络小说创作呈现出工厂式生产的特点。本文从网络小说创作中运用的技术模式出发,结合现阶段虚构小说文本的写作策略分析,力求走进网络小说的生产现场。以网络玄幻小说创作模式分析为例,本
学位
学界关于扬雄思想、作品的讨论成果斐然,但扬雄文集的研究却鲜有专文讨论。扬雄涉猎经史,著述弘富,加之历史上的扬雄文集属于他编,各本在篇卷目次,文字内容等方面并不统一,因此其文集的编撰和流传极具复杂性,而扬雄文集作为《四库全书》唯一收录的西汉别集,又倍增其特殊性。事实上,扬雄文集的流变过程不仅体现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更反映了多数先唐文集特别是汉魏文集在编撰和流传方面的共同之处。论文以扬雄文集为研究对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