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震后调整被认为是孕震断层上应力应变的积累释放过程,库仑破裂应力随时间的演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震孕育过程及其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地震及构造作用引起的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可能影响后续地震的时空分布,即库仑破裂应力的增加可能促进后续地震的发生,而减少可能延缓后续地震的发生。基于断层上的库仑破裂应力演化可以给出强震危险的定性分析,而采用符合实验室观测的摩擦本构律,基于应力扰动和背景地震活动,则可以进行区域地震发生概率的定量计算,进一步分析其地震危险性。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川滇菱形块体东北边界,为大型左旋走滑断裂系,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块体边界带之一。自1700年以来,共经历了两个活跃期,分别为1700~1816年、以及1893年至今。本论文以鲜水河断裂带为研究区,以第二个活跃期的强震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强震间的触发作用;并综合考虑同震位错、震后粘滞松弛及震间构造加载作用,研究该断裂带上各断层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演化;在通过地震目录给出背景地震发生率的同时,还利用强震复发资料直接给出强震背景发生率,将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作为扰动,基于摩擦本构律模型定量计算鲜水河断裂带各断层段的发震概率,分析其未来强震危险性。主要工作内容及认识如下:1、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理论计算和分析。以7级地震为例,分析发震断层和接收断层类型,以及有效摩擦系数的选取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对比分析采用Maxwell体和Burgers体模拟由于中下地壳或上地幔粘滞松弛引起的震后形变特点。2、鲜水河断裂带上强震间的相互影响。采用分层粘弹介质模型,研究鲜水河断裂带上1893年以来7个6.7级以上强震的同震位错、震后粘滞松弛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后续强震的影响,考察了该断裂带上强震间的触发作用;另外,本论文还考虑鲜水河断裂带及其周边断裂带上的24个强震对该断裂带各强震的影响。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上强震间存在触发作用,强震(同震、震后)引起后续强震断层面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强震的发生。3、鲜水河断裂带断层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同时考虑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强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滞松弛,以及基于负位错理论给出的该断裂带10个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效应,计算了1893~2050年150余年由三方面效应所引起的各断层段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并讨论区域强震活动与库仑破裂应力演化的关系,定性分析了各段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均是在之前的一系列强震及构造应力加载的驱使下发生,同震、震后和震间三方面效应均能引起鲜水河断裂带各断层段不可忽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另一方面,还综合考虑1816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及其周边断裂带上的24个强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粘滞松弛,以及震间构造加载效应,研究三方面效应引起的各断层段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及其对鲜水河断裂带上强震的影响。与单独考虑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强震相比,综合考虑鲜水河断裂带及周边断裂带上强震的累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后续强震的触发作用更加明显。4、基于应力扰动和地震活动计算强震发生概率。(1)综合考虑鲜水河断裂带上的7个6.7级以上强震及其周边断裂带上的17个7级以上大地震的影响,将其同震位错及震后粘滞松弛效应引起的鲜水河断裂带各断层段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年变化作为应力扰动;(2)在计算强震背景发生率时,基于地震目录给出鲜水河断裂带背景地震发生率,并通过G-R关系转换为6.7级强震背景发生率;基于强震轮回资料,利用“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方法,直接给出各段的强震背景发生率;(3)基于库仑破裂应力年变化,以及两种方法得到的强震背景发生率,采用摩擦本构律模型,定量计算鲜水河断裂带10个断层段强震或大地震的发生概率,分析各断层段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地震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