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河流域横跨苏鲁豫皖四省大部,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又处于中国南北、西东文化的交汇地区,史前文化面貌复杂。对其的研究也多被分解为中原地区、海岱地区、长江流域的研究之中,缺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对于其文化格局的研究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因此,本文即是分时段分小区对其文化格局研究的一次尝试。全文共分八个部分。一、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淮河流域的时空范围和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简要介绍。二、第一章: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对流域内苏鲁豫皖四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历程进行简要介绍,最后对淮河流域总体研究史进行归纳。三、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淮河流域内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山区产生了新密李家沟、沂源扁扁洞两类遗存,两者的产生和存在代表了不同模式,并对以后的文化格局奠定基础。四、第三章: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8600-73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上游北部及豫中地区是贾湖-裴李岗文化,淮河中游北部是石山孜早期文化、顺山集文化。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淮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就已经形成了面貌较为一致的文化共同体。五、第四章:双墩—北辛文化时期(距今7300-6000年)。这—时期淮河中游两岸是双墩文化,汶泗流域是北辛文化,淮河下游北部是大伊山类型,豫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石固类型,淮河下游南岸是龙虬庄一期。双墩文化是淮河中游的特质文化,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期。六、第五章:仰韶时代中期(距今6000-5400年)。江淮中部是侯家寨二期文化,豫中地区是仰韶文化阎村类型,泰沂山地是刘林期大汶口文化,江淮东部是龙虬庄二期。总体格局是大体以淮河北部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区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东西对峙,中间的武庄二期、后铁营、石山孜三期、马庄遗存为过渡区遗存;南区为侯家寨二期与龙虬庄、北阴阳营、黄鳝嘴文化的相互交融。同时南北交流、西北与东南交流也很频繁。七、第六章:仰韶时代晚期(距今5400-4900年)。这一时期豫中地区是以大河村三四期为代表的秦王寨文化,淮河上游是李上湾一期,淮河中游北部是以傅庄、金寨为代表的大汶口中期遗存,淮河下游北部是大汶口中期花厅类型,下游南部是龙虬庄三期。这一时期文化交流最明显的势力是良渚文化的北上、大汶口文化的西进、屈家岭文化的北上。淮河流域成为这三支强势文化竞相角逐的场所,沿淮两岸仅有少量自身文化因素。八、第七章:龙山时代(距今4900-3900年)。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距今4900-4400年的庙底沟二期时期纳入龙山时代早期,但同样是分为龙山时代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两大阶段来考察。庙底沟二期时期,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高峰出现:尉迟寺类型,并对周边尤其是江淮地区施以强势影响。此时,屈家岭晚期和石家河早期继续向淮河上游扩张。到了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这种交互影响中,在淮河流域内的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