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翻译中的框架重构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atan0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提出伊始,就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如何准确地向外传播好“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实质,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成了中国对外报道的重要课题。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新闻翻译,也成为了国际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但是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新闻外译的研究寥寥无几,更多的研究集中于西方媒体对相关话题的报道,缺少对国内新闻翻译关于“一带一路”话题外译的特点的研究。新闻研究中的框定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到传播学的领域中,主要观点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本文通过收集并筛选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官方网站—中国一带一路网,自2016年8月到2018年3月的汉语新闻文本(共4097篇)和英语新闻文本(共2420篇),通过文本对比的方式考察新闻框架在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迁移,在梳理新闻框架理论脉络基础上,发现了在“一带一路”官方新闻翻译中新闻信息、词语选择、修辞等几个方面的英汉新闻框架重构现象。研究发现,新闻翻译不是简单地通过语言转换来传递信息的单向过程,而是多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新闻自身篇幅长短以及新闻题材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在新闻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新闻译文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要满足所在媒体的编辑方针和意识形态立场,同时还要认识到原语和译语读者在文化期待上的不同以获得目标语受众的认可,从而应在翻译过程中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其他文献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还不成熟,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历史、认识、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信用意识还相当淡薄,信用机制还相当残缺,因而我国政治信用伦理的发展水平还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更加重视,不仅在大学生创业理论教育方面予以加强,同时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上,也提供许多支持。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工作的研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干部职工安全文化素质,才能超越传统安全管理的局限,用安全文化建设去提升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筑牢企业安全生产
<正>《芳华》定格14个亿的票房下线,是冯小刚导演较卖座的影片。乐坏了冯小刚,更乐坏了华谊兄弟。而《前任3》的票房成绩更是喜人,超过20亿元更是妥妥的。截至发稿,两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