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盟自1968年8月8日成立至今已经发展了近半个世纪,从它成立时不被看好到现在成为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不被看好的原因是东盟由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组成,除了内部复杂的民族、宗教环境,各国间还有广泛的领土争端。然而东盟以其独有的“东盟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各国间的矛盾促成了合作,更在这种方式下实现了三次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升级。东盟善于借助每一次的国际事件促成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借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混乱推动了东盟的产生;冷战结束后促成了东盟地区论坛的产生;1997年经济危机后对外推动了“东盟+3”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的产生,对内推动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诞生;2003年顺应国际格局的新变局和新趋势提出了东盟共同体战略。东盟并未因国际干涉或内部矛盾而解体,相反却稳步的取得新发展。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文从东盟的运行机制入手,希望从东盟内部的运行和组成获得一定发现。本文不仅对比东盟与欧盟在区域合作形式进行比较,还尝试提出东盟形成目前这种组织机制和运行原则是受国际、国内以及领导人个人三个方面的原因的推动,并非东盟本身对未来发展规划的主动某求的结果。鉴于东盟的每次发展更多的是对国际以及内部关系变化的反应,这在东盟成立初期及之后“大国平衡”的安全机制上表现尤其突出,本文认为运用现实主义的理论工具应该会更有效用。19世纪现实主义理论并未带来巨大影响,直到20世纪一战和二战后才开始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根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国家作为理性行为体,只能通过权力来维护自身国家的利益和生存。现实主义经过了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三个大的发展阶段,而本文发现这三个发展阶段与东盟的三个发展阶段竟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并非由东盟领导人运用现实主义理论人为调控的结果,只是分别在理论和现实上针对现实发生的国际社会的变化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一致性即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更为现实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导向。总之,东盟的组织结构逐步变得越来越精简和成熟,如今已发展为在三个共同体理事会的指导下建设“东盟共同体”。然而,东盟的组织机构和运行原则仍然受制于各成员国主权、独立意识以及其他条件的制约,并未取得较大突破,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尽管东盟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区域合作的重要典范,但东盟是否会创设出一种有别于西方式的、彻底的协商平等、非机制化的新型区域合作方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