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地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经济学以及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环境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景观生态学中主要表现为景观格局和生态服务评估研究。虽然国内外学者针对景观格局空间特征、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体系与方法等内容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景观系统中结构与服务的关系研究,景观结构-功能-服务的内在机制与联系没有清晰化等一直是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引入景观服务(Landscape Service)的概念,提出景观结构-服务-价值的研究体系。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技术,展开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构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服务指标体系,通过参与式调研对景观服务进行评估和空间特征分析,并以游憩服务为例进行价值测算,从而实现景观价值与服务、结构的空间关联分析,从景观视角为自然保护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新方法与思路。本文采用1997年、2004年的TM影像和2012年资源三号多光谱影像三个时相遥感图像进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研究发现:1.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较为稳定,且不同区域结构结构比较均衡,为景观服务评估研究提供了可能。林地景观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且景观优势度非常明显,建设用地的占地面积最小,优势度最低,人类活动对整个格局影响不大。2.不同区域的景观稳定性中,扎如沟和普吉龙里沟的景观格局稳定性最高,树正沟、日则沟和藏马龙里沟的稳定性居中,则查洼沟和丹祖沟的稳定性最低。其次,构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服务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运用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服务评估,研究发现:1.不同景观服务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并且具有较强的集聚现象。居民的景观服务感知主要来自居民点附近,随着与居民点距离的加大,景观服务点的密度逐渐降低。2.景观服务类别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树正沟和扎如沟的景观服务分布密集度最大,游憩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和生态服务在树正沟分布密度最大,文化服务在扎如沟分布密度最大。不同圈层分布中,核心区的景观服务密度最低。3.景观服务指标的密度分布与离散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整个区域中其他珍稀动物的密度和离散度均为最大,且空间分布离散度最高;精神信仰、污水处理、民俗与节庆活动以及野营旅游的密度最低,且空间离散度低。论文以游憩服务为例,运用CVM条件价值法,进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测算,在614份有效问卷中,支付意愿率为73%,采用算术平均数得出九寨沟自然保护区2011年游憩价值为7.3207亿元。经过价值分解,高山湖泊、瀑布、滩流,珍稀动物,森林游憩,地质美景、藏族村寨和观赏植物的游憩价值分别为2.26亿元、1.66亿元、1.11亿元、1.15亿元、0.77亿元和0.37亿元。最后,笔者将游憩价值与服务进行空间关联分析,得出不同游憩服务的单位价值,藏族村寨的单位价值最高,其次是地质美景;从空间位置中,单位价值高的游憩服务点主要集中在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和扎如沟的沿沟谷地带。地理单元的游憩价值分布也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价值分布,实现了景观价值在空间结构的表达。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管理中,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一直是分区管理的主要依据。本文景观服务与结构的空间关联以及景观(游憩)价值与服务的空间分析结果可见,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与服务并非完全从实验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景观服务与价值强弱的空间分布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提供保护与管理的新视角,促进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