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多效唑在沙土中的运移过程以及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植株构型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土柱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施用时期(降水前/降水后,降水量30 mm)下多效唑在沙土中的分布以及通过间歇模拟降雨淋溶(淋溶量20mm/次,每隔6天淋溶一次,共10次)分析3种类型(药剂A、药剂B和药剂C,分别代表中国产质量分数为17.5%的多效唑悬浮剂、添加粘着剂的中国产质量分数为17.5%的多效唑悬浮剂和美国产质量分数为22.3%的多效唑悬浮剂)、3种浓度(200 mg/L、400mg/L、600 mg/L)的多效唑在沙土中的运移,提出多效唑在沙土中适宜的施用方式;并对一年生柠条植株施用3种类型、6种浓度(0、200 mg/L、300 mg/L、400 mg/L、500 mg/L、600 mg/L)的多效唑处理,得出不同类型多效唑在调节植株构型及生理生化指标上的最佳浓度范围。研究旨在积极探索提高沙生灌木防风固沙效果的有效途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建设和经营措施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1)降水前施用多效唑,药剂可迅速迁移至深层土壤中,且在各层(0-10 cm、10-20cm、20-40 cm、40-60 cm)沙土中的分布较均匀。在降水前施用多效唑的条件下,药剂在沙土中的分布情况要优于降水后施用,其留存浓度的初始值和终止值均高于降水后施用,而且,降水前施用多效唑,而且更易使多效唑分布至20-60 cm土层,更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利用。(2)间歇模拟降雨淋溶条件下,3种类型的多效唑在土壤中的运移各异。无论施用何种类型何种浓度的药剂,其在土壤中的总留存浓度均随淋溶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最终保持稳定,表层土壤(0-10 cm)中多效唑留存浓度逐渐降低,而深层土壤(20-60 cm)中的留存浓度逐渐增加;在降雨淋溶初期药剂C就能随土壤水下渗到深层土壤中,在20-40cm土层中的留存浓度高于药剂A和药剂B处理;药剂B中添加的粘着剂增大了药剂附着土壤的能力,增加了药剂在土壤中的留存浓度;药剂A的运移相对滞后。运移效果排序依次为药剂C>药剂B>药剂A。(3)多效唑对柠条植株构型特征影响显著,不同类型的药剂,最佳施用浓度范围不同。随多效唑施用浓度的增加,柠条植株株高降低量显著减小,基茎增长量显著增加,叶面积减小、叶厚增大,浓度越高,作用效果越明显;分枝数、分枝角度的变化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3类药剂处理浓度在300~400 mg/L范围内时,植株分枝数最多,分枝角度最大;3类药剂在400 mg/L处理下使得根系表面积达到最大值,400 mg/L的药剂A和500 mg/L的药剂B和药剂C增加了各级根系分布的数量。说明多效唑能够调控植株构型,矮化植株,增粗基茎,扩大地表覆盖,增大根系表面积,促进根系分蘖。不同类型的药剂,最佳施用浓度不同,均衡考虑各个构型特征指标,施用药剂A时,最佳处理浓度范围为300~400 mg/L,施用药剂B和药剂C时,最佳处理浓度范围为400~500 mg/L。(4)多效唑对植株生理指标影响明显,适宜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可提高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等生理特征指标,能够增强植株抵御干旱的特性。300~400 mg/L的药剂A和药剂C处理组中植株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肉质化指数高且水分饱和亏缺和组织密度数值低,叶绿素含量在生长期结束后仍保持较高的数值;当药剂B处理浓度为500mg/L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处理浓度为300 mg/L时,改善了植株叶片含水量和保水力。(5)多效唑通过影响植株的生化指标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施用适宜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后,降低了丙二醛对植物体的伤害,提高了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药剂A降低植株丙二醛含量和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的最佳处理浓度范围是500~600mg/L,提高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最佳处理浓度为200 mg/L;药剂B降低丙二醛含量的最佳浓度处理为500 mg/L,提高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最佳处理浓度为400 mg/L和200mg/L;当药剂C的施用浓度为500 mg/L时,丙二醛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