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临床现象之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最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这一概念,在这急性损伤的窗口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比如颅内压的增高、炎症反应、脑血流量的下降、血脑屏障的破坏和脑水肿等,最近在临床试验中有报道炎症反应在早期脑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在基础研究中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海马组织的影响最为严重。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抑制交感、抗焦虑、抗炎、镇静等药理作用,成为临床麻醉以及神经外科中常用的药物。而目前关于Dex具有抗炎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有报道指出,Dex对海马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两个问题:1.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在海马神经元中炎性介质的变化以及是否随着时间点的不同而发生改变。2.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对炎性介质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选用经典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在时间点6h、12h、24h、36h、72h通过神经功能评分,SAH评分和脑水含量测定评估动物,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在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IL-1β、IL-18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第二部分:通过二次注血法造模后2小时腹腔注射25ug/kg的右美托咪定。通过运用神经功能评分,SAH评分和脑水含量检测来评估右美托咪定对大鼠海马组织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海马组织中NLRP3、IL-1β、IL-18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海马神经元中NLRP3蛋白的分布变化。结果:第一部分: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结果显示,SAH组与Sham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在12h时间点最为明显;SAH评分和脑水含量实验结果显示,SAH组与Sham组比较SAH评分和脑水含量明显增加,组内比较发现在12h时间点增加的量最为明显;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AH组与Sham组比较海马组织中NLRP3、IL-1β、IL-18相关蛋白在不同时间点增加,组内比较在12h时间点增加最为明显。第二部分: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显示,SAH+Dex组与Sham+Salin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AH+Dex组与SAH+Saline组比较能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SAH评分结果显示,SAH+Dex组与Sham+Saline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AH+Dex组与SAH+Saline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脑水含量的结果显示,SAH+Dex组与Sham+Salin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AH+Dex组和SAH+Saline组比较,大鼠脑水含量明显减轻,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AH+Dex组与Sham+Saline组比较,NLRP3、IL-1β、IL-18蛋白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与SAH+Saline组比较,能明显降低NLRP3、IL-1β、IL-18蛋白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HE染色发现,SAH+Dex组与Sham+Salin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SAH+Dex组与SAH+Saline组比较能明显改善大鼠海马DG区细胞排列、减轻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水肿;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SAH+Dex组与Sham+Saline组比较NLRP3免疫阳性细胞数无显著的差异,与SAH+Saline组比较NLRP3免疫阳性细胞数有显著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有神经功能损害、脑水肿、在海马神经元中有炎性因子的表达,并且在出血后12h最为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缓解,但与sham组比较仍然有损伤。右美托咪定可以改善SAH后早期脑损伤对海马神经元的损害,降低脑水肿,并且能降低海马神经元中的炎性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