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实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尚未充分展开的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元范畴,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极大的派生可能性和极强的普适性阐释功能。虚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广泛运用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园林等艺术门类。其虚涵性、空廓性使它可以普泛性地应用于文艺活动的各个层面。它创造出一种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美,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虚实范畴源于道家哲学。老庄对“有”与“无”的关系的论述赋予了深刻的内涵。而《周易》的阴阳对立统一观为虚实提供了辩证法的思维启示。汉代散文《淮南子》体现并承传了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在魏晋六朝虚实经玄学之辩,实现了由哲学向美学、文学的巨大转变。此后渗入各门文艺的虚实范畴开始被广泛应用。进入唐宋,佛教思想所提倡的“境”、“空灵”与“妙悟”说则为“虚实”范畴注入了新的血液,使“虚实”范畴真正走向成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涵义的演变和完善一方面是由于众多文学理论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与不同时代的创作实践密不可分。虚实的涵义及其运用多元而复杂。本文依次从“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方面,选取从文艺创作表现的客观世界到文艺主体的精神世界,从文艺创造到文本状态,从文艺接受到审美风貌等维度,重点辨析、概括、评述其中常见的八种涵义,透视其不同涵义的运用,以减少人们在使用时的盲目性和笼统性。虚实能产生一种奇特的感染效果,它具有以少总多的简洁美、含蓄蕴籍的朦胧美、咀嚼回味的想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中藏实的情理美。其运用能使艺术焕发出奇异的美的光彩。虚实的产生、存在和运用,从哲学上讲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一切艺术必须以有限来追求无限,来创造艺术形象,必须依托有限或局部之“实”来创造审美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对实有物象、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突破“实”而生发“虚”,从而达到艺术的审美超越。这是艺术必然的规律。此外,西方的格式塔学派与阐释—接受美学也为“虚实”提供了现代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从中西范畴比较和对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艺术某些共通的规律,并且看出“虚实”范畴鲜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