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卒中后抑郁是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大约有1/3的卒中幸存者会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兴趣减退、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及睡眠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脑卒中患者不良功能预后相关。因此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卒中后抑郁,对卒中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目前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研究认为卒中后抑郁可能与卒中病灶、炎性细胞因子、单胺类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等相关,还有研究认为卒中后抑郁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往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常常合并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变,并且抑郁的发生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猜测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脑卒中患者基线期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关系。 方法: 筛选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期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纳排标准的脑卒中患者,跟踪随访1个月。入院后24小时内抽取空腹静脉血置于未抗凝的试管中,使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DXI800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甲状腺素(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同时,我们还纳入了100例与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质量指数(BMI)相匹配的正常人群,检测其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卒中后1个月,对所有随访患者采用汉密尔顿17项量表(HAMD-17)进行评估,汉密尔顿量表评分>7分,被认为存在抑郁症状诊断为卒中后抑郁,将脑卒中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组和非卒中后抑郁组。另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巴塞指数(BI)、改良的Rankin表(mRS)评估脑卒中患者1个月后的生活能力,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1个月后的认知功能。在本研究中患者的血清T3水平低于正常参考范围的下限,即血清T3<1.34nmol/L被定义为低T3综合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明确卒中后抑郁的潜在危险因素,以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结果: 共筛选了6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最终356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一个月后,95例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为26.7%。研究发现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T3水平显著低于非卒中后抑郁组患者(1.20(0.95-1.34)nmol/L,1.35(1.16-1.54)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93, P<0.001);且卒中后抑郁组低T3综合征的发生率为73.7%(70/95),卡方检验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组低T3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卒中后抑郁组(47.1%=123/261,x2=19.790, P<0.001);同时,卒中后抑郁组的血清FT3水平低于非卒中后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0(3.40-4.40)pmol/L VS4.10(3.60-4.60),P<0.001)。而卒中后抑郁组与非卒中后抑郁组的血清T4、FT4及TSH水平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可能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卒中类型、入院时的NIHSS评分,随访1个月时的mRS评分,1个月时的BI指数显示血清T3水平是卒中后抑郁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115;95%CI:0.037-0.361;P=0.000),而另一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低T3综合征是卒中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17;95%CI:1.397-4.543;P=0.002),并且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功能预后相关(OR:1.621;95%(1.084-2.426);P=0.019)。 结论: ⑴急性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时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约26.7%;⑵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血清T3、FT3水平低于非卒中后抑郁患者,而T4、FT4、TSH无差别;⑶低T3综合征、卒中严重程度是脑卒中1个月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⑷卒中后抑郁与卒中严重程度、认知损害及躯体残障程度相关,与年龄、BMI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