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骆驼祥子》到《都市风景线》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anx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希伯来语中,城市一词既有“看见天使”又有“敌人”之意,这里有人们想要的一切,也有令人厌恶的一切。经济的繁荣没有带来生活上的幸福,相反人们的不幸福感却越发的强烈。每当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时候,社会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也会被要求重新树立,而人们在这个精神重塑过程中的迷茫挣扎也是不可避免的。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当中国社会从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对人的塑造和影响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最典型的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的东方的,而上海更加现代也更加西化。这样的印象和特点若干年来从没有改变过。因此本文将从城与人的角度,选取两个在20世纪30年代可以充分反映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特点的文本《骆驼祥子》和《都市风景线》,来探讨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现代观念的碰撞所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全文分3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梳理“城与人”主题,《骆驼祥子》和《都市风景线》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三章。第一章从《骆驼祥子》入手,祥子的生存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双双破灭,使他意识到在这个“吃人”的城市里,想要用最大的代价换取最基本的生活的梦想都无法实现。道德底线的不断后退是他最终由人变成了“走兽”。第二章立足于《都市风景线》从都市女性的婚恋观和诗意的消解,人的异化和伦理的错位两方面来分析传统道德观念失守的人们在面对物欲和商业的冲击下“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第三章分别从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外表或传统或现代的城市入手分析,城市对人造成的异化。第三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在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在都市精神和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地位岌岌可危。生活在不同城市之中的人们,由于精神家园的失守面临着同样的迷茫和困惑。
其他文献
学生应急能力已经成为每个青少年必备的生存技能,学校应该成为传授推广应急能力的中心点,应开展各种简单实用的应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体验生命,进而热爱生命、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及技术创新的进步,人力、财力等创新资源成为各创新主体竞争的焦点。运用区位商方法测算了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的集聚水平,并将这两种集聚水平引入
本文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认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存在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课程设置不适应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手段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等问题。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