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着重讨论的是“京派”中的一群年轻人,我把他们称作“京派青年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使得现代散文在三十年代取得了艺术性的进展与突破。而“寂寞感”正是这些“京派青年作家”散文中的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在第一章中,我将“寂寞感”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置于特定的背景中剖析其生成原因,从时空氛围(时代心理与京城环境)、“京派”内部的影响(包括同辈的交游与师长的影响)及作家的个性心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第二章又深入到散文的文本内部,分析了“京派青年作家”笔下两类最常见的题材:乡土题材与童年题材,并指出这种题材上的选择是源于一种与“寂寞感”相契的“边缘”心态。在乡土世界以“静”为特征的整体背景之下,作家塑造了“边缘人”、乡村少女和“强悍者”三类人物形象,他们的命运象征着乡土世界的没落命运,加深了“京派青年作家”们失落了乡土之后游走在乡土与城市之间的“边缘感”。与此同时,对童年的追忆视角也强化了作家们的“断裂”意识,使得一种浓厚的“寂寞感”贯彻始终。到了第三章,我进一步探讨了“寂寞感”不仅在内容上对散文的题材选择有着的重要意义,同时,更在形式上决定了散文的文体融合现象的某种内在必然。“诗化散文”与“小说化散文”是“京派青年作家”们在散文文体上的两种探索形态。我选择作家们于散文之外,均兼擅诗歌、小说的角度,详细辨析了由诗歌、小说入散文的内在痕迹,试图阐明“诗化散文”与其诗歌、“小说化散文”与其小说之间的一些不易觉察而重要的内在关联。 本文力图说明造成“寂寞感”这一情绪现象的内在原因,将其还原为一种文化心理,从三方面解析其生成语境,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另外,对于“诗化散文”、“小说化散文”这一文体交融现象,本文能从“京派青年作家”们的整体创作图景中去找寻这一现象的内因。尤其对散文与其它文体之间转换的某种微妙的偶然性,有一定的独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