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间作地的土壤条件、间作系统组分的基本生长情况做了调查,通过对引进的不同新品种泡桐的生长性状的研究,检验桐农间作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选育优良品种,科学地对泡桐进行抚育管理,使桐农间作和杨农间作两种人工生态系统经营方式相配合,形成一种特殊的桐-杨-农间作模式,增加苏北平原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地相比,间作地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容重居中,略高于苗圃地,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高于纯农地;总体水平上来看,随着土层加深,pH值、容重增大,含水量、有机质等肥力因子含量降低;随土层加深,间作地土壤性状变化趋势与苗圃地较为接近。(2)间作地土壤中的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含量较高,基本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要,但随着农作物播种、生长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后期应适当追加磷肥保证林木生长,满足根系对深层次土壤养分的需求;在降水比较充沛的时期应注意间作地排水,避免积水带来的林木烂根的可能。(3)林木叶片中营养元素N、P的含量与土壤中的N、P含量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在间作地和苗圃地中,有效磷含量分别占全磷含量的8.16%、8.89%,说明全磷很好地转化为有效磷,但同时也存在更大的磷肥利用空间;随着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更多地使土壤中全氮转化为水解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需要加强桐杨农间作地后期的管理。在实际生产实践中,间作地管理应结合苗圃地、纯农地管理的方法和优势,在改善土壤条件的同时更好地促进间作地林木和农作物的生长。(4)间作系统中泡桐和杨树的生长存在一定的一致性,苗圃地中不同品种泡桐的生长状况亦如此;生长因子与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联系比较轻微,不同的立地条件下,相关性存在差异。(5)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不同物候期各树木生长性状差异,对树木的生长优势作聚类分析,分为几类:间作地的苏桐3号与NL-203杨为第一类,这类树种生长状况最佳;苗圃地的苏桐3号与8B为第二类,生长状况略差于第一类;毛白33、4A、26A和白花泡桐生长状况最差,分属于第三大类但其中毛白33、4A的全年生长状况比26A和白花泡桐良好。(6)从总体水平上可以看出,间作地中林木、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比纯农地中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要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苏北平原地区相类似立地条件下,推行桐杨农间作模式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