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及网膜、腹膜后和肠系膜。1983年Mazur和Clark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种肿瘤是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首先将其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病因研究认为GIST是c-kit原癌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致使突变的细胞增殖失控。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术前诊断较难,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都为小样本或个例报道,且对本病的预后研究相对少见。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一系列可能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指导治疗。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996年7月~2007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02例,建立胃肠道间质瘤资料库。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肿瘤特征、病理特征及其他检查(如超声、CT、胃镜等)的特征;同时查阅病例,通过电话和信件两种方式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以月为单位,按死亡、生存(删失)分两类,选择20个可能对胃肠道间质瘤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和生化学指标进行分析,获取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独立因素。并列举一例典型病例进行单独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时序检验(LRT),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CPHM),仅统计单因素有意义变量进入最终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的具体数值与预后关系采用相关分析(CB)。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1996年7月至2007年6月经手术治疗并且病理证实的GIST病例共102例。男性52例(50.98%),女性50例(49.02%)。年龄14~81岁,平均(53.74±12.34)岁。肿瘤最长径1~30cm,平均(9.59±7.04)cm。部位:胃59例,十二指肠4例,小肠13例,直肠2例,腹膜后11例,肠系膜5例,网膜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任何治疗。2临床表现:本组102例患者中,最常见表现为腹部胀痛不适,占49.02%(50/102);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占25.49%(26/102)。其他表现包括体重下降,占13.73%(14/102);食欲减退6.86%(7/102);贫血2例,占1.96%。30例患者无症状,占29.41%。3辅助检查:3.1 CT检查:78例行腹部CT检查,阳性率为93.59%(73/78)。主要表现特征为消化道内或腹腔内类圆形或不规则肿物,边界尚清楚,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与管腔壁关系密切,腔内外或膨胀性生长,部分可有溃疡。3.2腹部超声: 35例行超声检查,其中21例能探查到肿物,阳性率为60%。无明显特征性,表现为腹腔肿物,边界欠清、边缘不光整、可见血流信号,因受肠道气体干扰,空腔器官显示欠清。3.3胃镜:共有48例行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胃底、体粘膜下肿物,质硬,表面粘膜欠完整,呈分叶状或可见到溃疡。其中1例为小网膜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胃小弯侧壁受压,而胃粘膜完整。4术后组织病理:4.1肉眼观察:多为胃肠道肌壁间的肿块,向腔内、外或双向生长。黏膜隆起,可见溃疡形成。肿瘤呈单结节、多结节或分叶状生长。切面灰白、灰红或暗褐色,可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4.2镜下观察:4.2.1细胞类型:GIST由两种瘤细胞组成,即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按照细胞类型所占百分比(>50%)分类,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和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前者有89例,占87.25%,细胞呈编织状或栅栏状排列,细胞质丰富,核呈梭形,端钝或细长;后者有13例,占12.75%,细胞呈片状或巢索状、假菊形团样排列,细胞核呈圆形。4.2.2有丝分裂像:102例患者中,核分裂像<5/50HPF有44例,5-10/50HPF有30例,>10/50HPF有28例。5免疫组织化学:收集的102例GIST中,有58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 CD117阳性55例(94.83%);CD34阳性50例(86.21%)。均呈弥漫性分布。6生存分析:随访至2007年6月30日,随访时间0.60m-131.30m(平均24.62m),共有19例患者失访,失访率为18.63%。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5%、72.63%、60.53%。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像、肿瘤大小、周围粘连、转移、腹水等因素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部位、体重下降、溃疡、出血、浆膜受侵、生长类型、细胞类型、CD117、CD34、格列卫应用、术后化疗、AFP、CEA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像、腹水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为3.276和4.266,95%可信区间分别为1.368~7.846和1.316~13.828。经相关分析,预后与核分裂像相关系数r=0.474,呈正相关。死亡组核分裂像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GIST好发于中年,男女发病约为1: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无症状。2. 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查为CT和超声,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有帮助。CD117和(或)CD34对GIST的诊断有一定价值。3.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核分裂像、肿瘤大小、周围粘连、转移、腹水等因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像与腹水阳性的GIST预后差,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需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