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状态,遵循“……协调→不协调→协调……”的发展轨迹,在此过程中逐步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掩盖了发展领域的失衡现象、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难题。以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为典型的社会领域没能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社会发展日渐滞后于经济发展。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前提假设,以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平的资源配置机制为切入点,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各相关主体所获得份额变动的结果情况,追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阐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公共政策是调节资源分配、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案例研究等数据资料采集方法,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等数据分析方法,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的供给、绩效评价、模拟预测、需求调查等维度展开研究,并在借鉴国外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优化路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资源配置机制是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变量。资源配置水平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效率与公平是其内在关系准则,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供给及调节是其外在表现,而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市场—政府—社会三维资源配置主体如何合理、有效、公平地将资源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是资本主义社会兴起以来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的发展难题。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上述难题,没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难题导致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却日渐落后,凸显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非协调性问题。以资源配置理论为核心,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能够较好地阐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协调与否的问题。②在“公平导向→效率优先→回归公平”原则影响下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供给研究轨迹。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中的资源支撑为起点,公平与效率原则表现为公共政策对资源的调节机制以及政策供给水平。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重点从社会政策供给角度提炼政策演进轨迹。以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十六大、2003年至今三大时间跨度,可将我国社会政策划分为平均主义式、补缺型与市场化、制度化三个阶段四种类型的政策供给演进轨迹,显现了由非均衡性、效率性、市场化向协调性、公平性、制度化转变的演进特征。③基于“历史—现在—未来”三维视角,发现主客观政策绩效评价总体水平较低,仿真模拟突出强调加大社会发展领域资源投入。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以解决或调控社会问题为基础的,政策背后隐藏着相应的资源投入支持,社会问题的解决程度或发展的推进程度反映了政策产出效果的高低。基于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纵向维度上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状态指标有所改进;横向维度上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投资与消费、城乡收入差距等结构指标日趋不合理。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获得公众对近年来政府所实施的公共政策满意度主观性评价,涵盖了教育、养老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社会救助、就业、收入分配、社会性财政支出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Likert 7点式满意度评价量表结果发现,各项政策的得分均值在4.5分以下,最高的为义务教育政策(4.4959)、最低的为收入分配政策(2.1045),总体而言政策绩效评价较低。65.8%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不协调状态。此外,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资源分配、制度体制、发展理念、政策水平、服务能力等公共因子能够解释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绩效总体方差变异的68.374%。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Vensim PLE软件,构建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SD模型,设定了变量的方程和参数,模型通过检验后仿真了2000-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污染方面的系统行为状态。从人口与就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与治理层面模拟了2011-2025年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趋势状态,从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发展目标出发,通过改变表函数政策变量,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系统发展状态。④国外采取渐进式社会改革政策解决协调发展难题值得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美国家也曾面临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难题,但是实践中发展结果迥异。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面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问题,采取渐进式社会改革运动,通过社会立法将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好,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稳定,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另一方面,拉丁美洲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严重忽视社会发展问题,造成严重的收入分配失衡。经济增长过程中各项社会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积聚,最终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值得我国警示。⑤以应对公众强烈政策需求为起点寻求政策优化路径。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是提高政策绩效的关键环节,政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错位是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理论上构建了18项具体政策,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项政策的总体需求强烈,但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被调查者在政策需求强度上存在差异。本研究认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涵盖内容较多、涉及领域众多的复杂现实问题,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的资源分配为前提,以加强社会政策供给为突破口,重点从发展理念价值导向、社会立法支撑、收入分配改善、社会政策体系构建、财政资源分配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优化路径。本研究的创新点:①选取资源配置视角介入研究主题,勾勒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以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为资源外在调节手段,提出促进经济社会理想同步发展状态的实现路径。②采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三种思路,分析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绩效。力求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实施绩效的历时效果、共时效果以及未来政策选择融于一体,相互印证。③通过政策需求调查,分析公众政策需求的强度、内容、次序,以及不同群体政策需求的差异性,以便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针对性、效益性。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主题的宽泛性、复杂性,导致难以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二是问卷调查中样本总量偏小,难以全面反映国家层面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