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国内外对蝗虫防治的研究基础上对新型杀蝗微生物制剂——绿僵菌油剂的制剂配方的筛选、对不同种类蝗虫的毒力作用、野外防治效果以及感病蝗虫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 1.通过对两种植物油、三种矿物油两两混配成不同比例的混合油的粘度、挥发率以及对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研究筛选出了适用于草原地带的绿僵菌油剂配方,确定了混合比例为1:3的花生油与柴油或煤油的混合油作为制剂的载体油,还筛选出一种紫外线吸收剂UV-1作为绿僵菌油剂的紫外保护剂。 2.绿僵菌油剂对不同种类蝗虫毒力测定的结果表明:绿僵菌油剂对亚洲小车蝗的室内毒力作用显著高于其它供试蝗虫,致死中浓度为8.75×10~2孢子/ml、处理10d后各浓度处理的蝗虫成虫全部死亡;绿僵菌油剂对其余三种供试蝗虫(包括红翅皱膝蝗和鼓翅皱膝蝗的成虫以及东亚飞蝗的四龄蝗蝻)各浓度处理在14d后90%以上的供试蝗虫死亡。绿僵菌油剂对亚洲小车蝗的毒力最强,对鼓翅皱膝蝗及红翅皱膝蝗的毒力位居其次,对东亚飞蝗的毒力相对较弱。对亚洲小车蝗的室外笼罩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75×10~8孢子/ml在处理13d后对蝗蝻群体的致死率达到99.28%,而浓度为1.25×10~9孢子/ml在处理14d后对蝗虫成虫群体的致死率仅为78.4%。试验说明1.25×10~9孢子/ml的处理可作为成虫田间防治试验的使用浓度、1.75×10~7孢子/ml的油剂浓度更适合用于蝗蝻的大田防治,3~4龄为草原蝗虫的最佳防治虫态。 3.根据室内、室外毒力测定的结果,利用绿僵菌油剂连续两年在草原进行大田防效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12d后大田取样调查,田间防治效果达82.78%,处理37d后田间虫口减退率仍能达到89.71%。结果表明:高浓度处理(5×10~9孢子/ml)可以在短期内达到令人满意的田间防治效果,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低浓度处理(2.5×10~9孢子/ml)的防治效果与高浓度无显著差异。对于田间防治最佳时期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蝗虫混合种群的虫龄组成、虫口密度及植被盖度,还要考虑田间喷药期间天气条件的变化。 4.在总结毒力测定与大田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感病蝗虫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绿僵菌分生孢子在处理24h后即可萌发出芽管侵入蝗虫体内,以虫菌体的形式大量增殖,吸收营养物质,寄主脂肪组织细胞在侵染末期大量形成空泡,最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