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发展活力。要对我国的僵尸企业进行处置,首先需要从理论和经验上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僵尸企业的识别是最为基础的工作,用合理的方法识别出僵尸企业有助于全面认识僵尸企业的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僵尸企业的成因对于分析僵尸企业的存在基础、从源头上找到僵尸企业的症结所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识别出僵尸企业的基础上,测算僵尸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则能直观地反映僵尸企业危害的一个主要方面,有利于认识僵尸企业危害的深度以及处置僵尸企业的紧迫性。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总体识别策略和分类识别策略,并对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1991-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加以应用,在识别结束后,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2001-2006年的识别结果进行Logit回归,分析影响僵尸企业形成的因素,并测算、比较了僵尸企业和非僵尸企业的要素成本以及要素误配程度,最后结合僵尸企业的存在特征、存在机制和相关影响,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识别、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与建议。本文的识别结果表明,历年中国工业企业僵尸企业数量占比在10.09%-19.69%,中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数量占比在12.09%-25.97%。利用Logit模型对2001-2006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而企业出口依存度、国有属性、存续时间和企业规模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通过测度并比较僵尸企业、非僵尸企业的劳动、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本文发现,僵尸企业获得资本、劳动力的成本明显低于非僵尸企业。且相对于非僵尸企业而言,僵尸企业内部的资源误配程度较高。2001-2006年,僵尸企业与非僵尸企业获得要素的成本差距逐渐缩小,资源误配的差距也在缩小,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得到改善。如果僵尸企业与非僵尸企业拥有非僵尸企业现在面临的平均要素成本,则2001-2006年,每年制造业的TFP都将在实际TFP的基础上,获得56%左右的潜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