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僵尸企业:识别、成因与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发展活力。要对我国的僵尸企业进行处置,首先需要从理论和经验上解决一系列重要问题,其中,僵尸企业的识别是最为基础的工作,用合理的方法识别出僵尸企业有助于全面认识僵尸企业的存在状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僵尸企业的成因对于分析僵尸企业的存在基础、从源头上找到僵尸企业的症结所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识别出僵尸企业的基础上,测算僵尸企业的要素配置扭曲则能直观地反映僵尸企业危害的一个主要方面,有利于认识僵尸企业危害的深度以及处置僵尸企业的紧迫性。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总体识别策略和分类识别策略,并对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1991-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加以应用,在识别结束后,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企业2001-2006年的识别结果进行Logit回归,分析影响僵尸企业形成的因素,并测算、比较了僵尸企业和非僵尸企业的要素成本以及要素误配程度,最后结合僵尸企业的存在特征、存在机制和相关影响,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识别、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与建议。本文的识别结果表明,历年中国工业企业僵尸企业数量占比在10.09%-19.69%,中国上市公司僵尸企业数量占比在12.09%-25.97%。利用Logit模型对2001-2006年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而企业出口依存度、国有属性、存续时间和企业规模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通过测度并比较僵尸企业、非僵尸企业的劳动、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本文发现,僵尸企业获得资本、劳动力的成本明显低于非僵尸企业。且相对于非僵尸企业而言,僵尸企业内部的资源误配程度较高。2001-2006年,僵尸企业与非僵尸企业获得要素的成本差距逐渐缩小,资源误配的差距也在缩小,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得到改善。如果僵尸企业与非僵尸企业拥有非僵尸企业现在面临的平均要素成本,则2001-2006年,每年制造业的TFP都将在实际TFP的基础上,获得56%左右的潜在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静脉铁治疗规律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铁剂组(简称静脉组)20例和口服铁剂组(简称口服组)20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际分工环节不断细化,全球价值链(GVC)逐渐形成。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仅能以成本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明显,且近年,新兴经济体在成本上的“供给替代”作用逐渐显现,中国制造业提升GVC地位是必要的。此外,美国针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动贸易摩擦,冲击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同时,
目的:探讨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中西医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促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素质低、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培训机会少、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较为严重。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农村,老年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效益较低,农村建设的
背景与目的: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修复反应的共同病理过程,以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累为特征;活化的肝星状细胞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促进活化HSCs衰老能够抑制其
基于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人们广泛开展了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都是基于概率论的基础,将投资收益当作随机数来处理。使用概率论的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历史数据,而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有时会造成历史数据缺失的情况。这就需要依靠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经验给出对应的信度。不确定理论为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部分学者基于不确定理论对投资组合选择问题开展了研究。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