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共发布了多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起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日益重视。然而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善农业信贷配置低效率问题,农村信贷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农业的天然弱质性使得其农业信贷存在高风险,而农村信贷机构从自身资金安全性角度考虑,谨慎投放农村市场的信贷资金,由此造成信贷配给;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从低收益领域、地区或产业持续流向高收益领域、地区或产业。研究有必要引导资金流回农村,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为提高农户信贷可获得性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但是目前对其具体实施方案、效果都没有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支撑,因此研究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能为现阶段稳步推进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总体目标是探讨农业信贷保险互联如何改善农业信贷配给,提高农户收入。围绕这一总体目标,以“个体声誉信号博弈”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系统构建了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理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入户调查,马尔科夫向量自回归、Bioprobit、平均处理效应模型以及有序Probit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业信贷配给类型、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等进行了深入的定性与定量剖析,选择自然灾害影响类似的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高淳县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湖北孝感云梦县、随县作为样本,在江苏湖北581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农业信贷保险互联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全文共分为7个部分,论文包括以下几个研究内容:(1)农业信贷配给类型与其影响信贷配置效率分析;(2)农业信贷保险互联对农户信贷行为影响研究;(3)农业信贷保险互联对农户收入、政府补贴影响实证研究。论文从研究农业信贷配给类型出发,采用我国1979-2009年的存款利率、农业信贷额、农业产出时间序列数据,以及调研的农户数据,研究农业信贷配给类时间序列区间变化特征、截面特征,以及农业配置效率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平稳区间,农业信贷机构实施了传统的信贷配给,以价格配给为主;在经济增长区间,农业信贷供给增加,主要以农户风险配给为主;在经济处于衰退区间,主要以价格配给、数量配给为主,风险配给程度降低。截面特征为以价格配给为主,风险配给与交易成本配给成为当前非价格配给的主要类型。农业信贷配置效率呈现明显的区间波动状态特征,经济平稳环境下信贷配置效率最高,总体上信贷配置效率得到改善,经济处于平稳期期间适当放宽利率有利于提高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经济增长与衰退区间还需要要存款利率控制,因此有必要引入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机制,分散农业信贷中的风险,降低农业信贷利率,改善农户的信贷配给,提高农业信贷配置效率。接着,本文回答了“如何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农业信贷保险互联”,分析农户社会资本与自身禀赋中的风险偏好对其信贷、保险、以及信贷保险互联行为的影响,然后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设计了基准组与实验组,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参与信贷保险互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社会资本影响后,我们发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别对农户的信贷保险互联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风险偏好变量对农户的信贷与保险互联、信贷迁移决策起着正向作用,意味实现农户主动参与率的提高,需要引导农户实现由风险规避型向风险偏好型进行转变,培育农户的“企业家精神”。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的抵押品替代与个体声誉信号传递博弈分析框架,以存在信贷需求的154户农户数据为例,检验了“农业信贷+人身意外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中,农业信贷保险互联对农户风险配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合约作为抵押品的一部分,通过声誉机制,显著改善农户风险配给,提高其信贷可获得性。再基于前面两部分的研究,回答“农户参与这种互联是否会提高其收入,以及这个过程中对政府补贴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本部分首先采用平均处理效应模型(Average Treatment Model)下的Match模型,比较禀赋如年龄、地区、土地、农业生产投资这些变量相近的农户,分析参与农业信贷互联所产生的农业生产收入差别,研究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通过两种途径对农户收入产生的影响:一是改善农户信贷配给的间接效应、二是激励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直接效应;其次研究农户增收给政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信贷保险互联是能够显著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农户增收17.21%,并提高农户农业保险保费支付意愿,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补贴的压力。最后,基于研究结论,论文给出了政策建议,如加快农业保险立法,完善巨灾风险准备金机制,统筹设计“一揽子农贷”与“一揽子农险”互联,推进农户、专业合作社、村镇信用建设提高其组织声誉等,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