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别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讨了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对凡纳滨对虾(Litopanaeus vannamei)肝胰腺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2.2±0.2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27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0 CFU/mL和5×10~7 CFU/mL剂量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进行浸浴攻毒实验。在实验第6、12、24和36 h取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测定。结果显示,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实验组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随感染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于12 h时达到最大值,而GSH-PX和GST分别在6 h和24 h时达到最大值,此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感染对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防御系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Rab蛋白(Rab)和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Grim-1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抗菌肽crustin和酚氧化酶原(ProPO)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12和24 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4倍和28.2倍,而GST基因表达水平在12~3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TOR信号通路中真核细胞始动因子4E结合蛋白(4EBP)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1(eIF4E1A)和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eIF4E2)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12和6 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6倍和1.6倍,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后,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受到显著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2.40±0.13)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300尾,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投喂含有0 mg/kg(对照组)和15 mg/kg(实验组)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饲料8d,分别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对虾的肝胰腺进行抗氧化酶活性、显微结构和转录组的测定。利用Illumina双端测序得到约400万高质量读本(reads),de novo组装产生103644个注释基因,其中差异基因有1024个,主要功能包括过氧化物酶代谢、信号转导、转录控制、凋亡、蛋白水解、细胞内吞、细胞粘附和细胞连接等。实验组对虾肝胰腺显微结构明显改变,出现R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萎缩;星状多边形管腔结构消失;肝胰腺上皮层与肌皮层分离;空泡异常肥大,核固缩,细胞裂解和坏死等症状。抗氧化酶(SOD,CAT,GST,GA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有助于理解黄曲霉毒素B1对对虾肝胰腺的损伤机制,可为对虾免疫及分子毒理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所获得的大量转录本可为未来对虾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新基因的发现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