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分工程度及变化趋势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不同时期都被热烈的讨论过。之所以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是因为分工程度的变化及特征会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绩效。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异质性明显,客观上为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是在区域分工的实际形成过程中,除了自然条件因素以外,政府的政策干预,产业的发展规律等因素也对区域分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作用的不断加深,中国的整体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区域分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征,这些变化和特征必然会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认识和把握当前制造业区域分工的变化和特点,并且了解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区域分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影响区域分工的一般因素进行了系统概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和政府宏观政策,分别从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后两个阶段对国内区域分工格局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描述,同时对这两阶段区域分工格局的特点和利弊进行了概括和评述。为了把握当前国内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二位数制造业行业的就业人口数据,从全国整体、三大经济带以及六大综合经济区这三个区域层次对1989~2008年间我国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经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全国整体,还是基于大经济带或综合经济区的角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考虑到产业空间结构对区域分工格局的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一系列衡量产业空间结构的指标,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分别从行业和地区路径对我国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的聚集程度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绝大部分行业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已经或者正在向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口规模优势以及发展政策优势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聚。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定量分析结论与理论描述的对比分析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