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进程的日渐深入,随着中国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文学创作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女性诗歌也迅速崛起。女性诗歌批评也随之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门话题。我们认为新时期女性诗歌虽然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转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总体上还不能说十分成熟。借用吴思敬先生关于“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的比喻性表述,本文策略性地把1977年—2003年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春天。 在对新时期、女性诗歌、写作姿态进行必要的界定的基础上,我们把新时期女性诗歌写作姿态的发展嬗变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讨论。第一阶段:孟春(1977-1983),以舒婷的《致橡树》为标志,女性诗人开始以敏感的觉醒者写作姿态审视历史神话、现实人生、政治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代表诗人是舒婷和林子。第二阶段:仲春(1984-1999),以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和其序言《黑夜的意识》为标志,女性诗人开始以执着的建设者写作姿态创造女性意象、女性话语、女性书写空间。代表诗人是翟永明、王小妮、唐亚平和伊蕾。第三阶段:季春(2000-2003),以随着网络写作浮出水面的新一代女性诗人的迅速崛起为标志,女性诗人开始以轻松游戏者写作姿态表述女性的世俗情感、欲望和生存状态。代表诗人是尹丽川和巫昂。通过大量地细读代表诗人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认为这三个阶段的确存在着不同的写作姿态,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意义和局限。 通过以写作姿态为轴心的社会背景分析、诗人主体资料收集和诗歌文本内涵挖掘,本文从一个新的解释视角梳理新时期女性诗歌的发展历史,勾勒出一幅相对清晰的女性诗歌地图。写作姿态的转换与共生,形成一种内在的女性诗歌秩序。通过它我们不仅能对新时期女性诗歌三个阶段的不同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新鲜的把握和认识,而且还能较为便利地归纳出女性诗歌的地位和贡献。 在为女性诗歌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不能对女性诗歌存在的问题掉以轻心。只有在日益多元化的诗歌写作环境中,凭借诗歌自身规律的力量将女性诗歌写作姿态调校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更理想的女性诗歌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