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实验的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可进行三维重建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CBCT)图像,分析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数目、位置、方向和高度等形态特征,归纳分嵴的形态特征,并分析男性组与女性组、全牙列牙牙合组与缺牙列牙牙合组间上颌窦分嵴的形态差异。通过全景曲面摄影(DR)图像和CBCT图像分别观察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和数目,并比较两者的结果,研究两种方法对于观察分嵴的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选择上颌窦分嵴的观察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根据制定的实验样本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本实验对上颌窦分嵴形态研究的实验样本共506例。应用NNT软件对506例样本的CBCT图像进行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的重建和分析,观察上颌窦分嵴是否存在、数目、位置、方向和高度等形态特征。将研究样本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照牙列存在情况分为全牙列牙牙合组和缺牙列牙牙合组,将不同组间的分嵴发生率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归纳分嵴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观察和研究分嵴提供实验依据。符合本实验对上颌窦分嵴的DR图像和CBCT图像研究的实验样本共129例。应用SIDEXIS XG软件对DR图像进行观察,NNT软件对CBCT图像进行观察,分别分析上颌窦分嵴的发生与否及数目。将通过两种研究方法获取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两种方法对于观察分嵴的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选择分嵴的观察和研究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实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用于评估前后两次对图像的观察结果的差异,卡方检验用于评估男性组和女性组、全牙列牙牙合组和缺牙列牙牙合组通过CBCT图像分析获取的分嵴发生率的差异,以及评估DR图像和CBCT图像两种研究方法分析分嵴发生率和数目的差异(P=0.05)。结果:本实验包含506例通过重建的CBCT图像观察上颌窦分嵴形态的实验样本(即1012例上颌窦),包括男性168例,女性338例,年龄范围为12-79岁,平均年龄为35.1岁。若以患者数目为研究对象,在506例样本中,共有244例样本出现上颌窦分嵴,相对应的发生率为48.2%(244/506)。若以上颌窦数目为研究对象,在1012例样本中,共330例上颌窦出现分嵴,发生率为32.6%(330/1012)。统计学研究表明,男性组与女性组间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全牙列牙牙合组和缺牙列牙牙合组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330例出现分嵴的上颌窦中,277例出现1个分嵴,46例出现2个分嵴,7例出现3个分嵴,相对应的概率分别为84.0%,13.9%和2.2%。对于上颌窦分嵴的位置,在390个分嵴中,136个出现在前部,160个在中部,94个出现在后部,相对应的概率分别为34.9%,41.0%和24.1%。366个分嵴表现为颊腭向,19个为矢状向,5个为水平向,相对应的概率分别为93.8%,4.9%和1.3%。366个颊腭向分嵴的平均高度由近中至远中分别为6.44mm,5.56mm,4.39mm。本实验包含129例通过DR图像和CBCT图像观察上颌窦分嵴的实验样本,包括男性75例,女性54例,年龄范围为23-70岁,平均年龄为36.2岁。通过DR图像观察的258例上颌窦中,共有59例上颌窦内出现上颌窦分嵴,对应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为22.9%,其中50例上颌窦内出现1个分嵴,8例上颌窦内出现2个分嵴,1例上颌窦内出现3个分嵴,相对应的各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4.7%、13.6%和1.7%。通过CBCT图像观察的258例上颌窦中,共有82例上颌窦内出现上颌窦分嵴,相对应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为31.8%,其中64例上颌窦内出现1个分嵴,16例上颌窦内出现2个分嵴,2例上颌窦内出现3个分嵴,相对应的各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8.0%、19.5%和2.5%。DR图像组对应的分嵴发生率为22.8%;CBCT图像组对应的分嵴发生率为31.8%。两组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R图像组59例出现分嵴的上颌窦中,50例上颌窦内出现1个分嵴,8例上颌窦内出现2个分嵴,1例上颌窦内出现3个分嵴,相对应的各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4.7%、13.6%和1.7%;CBCT图像组82例出现分嵴的上颌窦中,64例上颌窦内出现1个分嵴,16例上颌窦内出现2个分嵴,2例上颌窦内出现3个分嵴,相对应的各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8.0%、19.5%和2.5%。两组的上颌窦分嵴数目组成情况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若以患者数目为研究对象发生率为48.2%,若以上颌窦数目为研究对象发生率为32.6%。男性组与女性组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全牙列牙牙合组与缺牙列牙牙合组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间存在明显差异。上颌窦内若出现分嵴,最常出现1个分嵴,且最可能位于中部,表现为颊腭向,同时分嵴的形态表现为多样性。上颌窦分嵴的高度由近中至远中表现为递减趋势。DR图像组与CBCT图像组的上颌窦分嵴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CBCT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R图像组;上颌窦分嵴的数目的研究表明,DR图像组与CBCT图像组的分嵴数目分布构成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