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娩疼痛是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的较为剧烈的疼痛,发生于分娩的每一个产程。分娩疼痛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给产妇的心理、生理带来巨大影响。产妇因疼痛喊叫、过度通气、耗氧量的增加,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影响胎盘氧供,使胎儿、母体出现低氧血症,可发生胎儿窘迫。因此,为了提高围产期质量,分娩镇痛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多使用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在镇痛效果方面得到肯定,但其不良反应也日益显露,高水平的镇痛效果不一定就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穴位镇痛方法,因其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逐渐得到认可,并开始在产科运用。但是因选穴不一、手法以及镇痛方法的不同而使镇痛效果出现差异,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各异。目前对于分娩镇痛的评价多限于用疼痛观察量表进行镇痛效果的比较,多数集中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而针刺穴位镇痛与其它镇痛方法的比较报道较少,对于副作用、产后出血量的观察以及产妇的满意度未列入评价体系。因此,穴位镇痛目前在产科临床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意在通过穴位注射联合电针,试探性寻求一种适用于临床的分娩镇痛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穴位注射联合电针对产妇进行分娩镇痛,同时设立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组、未镇痛组为相应的对照,对各组产妇分娩镇痛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y scale, VAS)评分及疗效评分,并观察各组产妇的产程、产后出血量、产后尿潴留及副反应情况,进行产妇满意度的调查,综合评价穴位注射联合电针的分娩镇痛效果,拟探索一种针刺方法在分娩镇痛中的优势方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初产妇10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5例,去除6例剔除及脱落病历,剩下研究病历99例。其中,研究组32例,采用穴位注射联合电针进行干预;对照组35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进行干预;空白组32例,不采用干预措施。评定穴位注射联合电针及腰硬联合麻醉的干预效果,比较三组产妇的分娩疼痛、产程、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满意度情况。结果:①镇痛效果:腹痛方面,三组0min即镇痛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镇痛后5min、10min、60min、第一产程结束测定腹痛VAS评分,均较空白组疼痛减轻(P<0.05),第二产程结束研究组腹痛VAS小于空白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痛后10min、60min对照组镇痛效果优于研究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疼痛等级较干预前及空白组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腹痛镇痛有效率为78.8%,对照组为89.7%。腰痛方面,镇痛前三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5min-60min对照组腰痛VAS评分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镇痛后10min-60min研究组腰痛VAS评分均较空白组降低(P<0.05),对照组在镇痛后60min镇痛效果优于研究组(P<0.05),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镇痛后疼痛等级较干预前及空白组明显减轻,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腰痛镇痛有效率为72%,对照组为80%。②产程:在总产程、第一产程及活跃期,对照组较空白组产程延长,在总产程及活跃期较针刺组延长,两两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分娩结局:三组副反应、产后尿潴留、产后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窒息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副反应分别少于对照组及空白组,产后出血量及尿潴留少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研究组产妇对针刺分娩镇痛效果及前后副反应总体满意度为90.7%,对照组对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总体满意度为82.8%,空白组产妇对未提供任何镇痛下自然分娩总体满意度为59.4%,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满意度均高于空白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电针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无母婴并发症,建议在产科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