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地震并引发强海啸,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机组内部炉心产生熔融反应。本次事故之后,高倍数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流扩散,放射性污染范围随之扩大。历史悲剧再次上演,也将以原子弹爆炸为题材的文学再次推至大众面前。如今健在的林京子女士正是原子弹爆炸问题和核问题书写领域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林京子是一九四五年长崎原子弹爆炸的亲历者,坚持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向读者控诉核能的反人类性和其强烈的破坏力。林京子作为一名“被爆者”(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一直以来都背负着苦痛生活,在本次福岛核泄漏事故面前,她又成了“被曝者”(原子能的受害者)。况且,由于福岛核泄漏事故释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质,我们每个人,不论种族民族都有可能成为原子能放射性物质的受害者。因此,在本论文中,笔者把所有受放射性物质危害这一事实统称为片假名的“被爆/曝”,且片假名的“被爆/曝”包含了原子弹爆炸的危害和核能扩散的危害这两层含义。在二○○○年出版发行的《漫长时问以来的人生经验》这一作品中,林京子回想了包括主人公“我”在内的多个出场人物对原子弹爆炸这一事件的记忆,并开始直面核问题,探讨核时代的人类生存问题。《漫长时问以来的人生经验》中包含了原子弹爆炸亲历者对核能受害者的深切情思,本论文将以这部作品为中心,分析其中潜在的时间和空间构成,并从集体记忆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心理,对核时代的林京子文学展开论述。本论文章节构成如下:序章部分介绍了林京子以长崎原子弹爆炸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以及相关的先行研究,并简单介绍了作家林京子的概况。随后,以福岛核泄漏事故为社会背景,简单论述了林京子文学中蕴含着的核能与人类不能共存这一问题。第一章在现有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漫长时间以来的人生经验》中暗含的时间线以及作品的空间构成,进行了简单的文本结构分析。第二章主要结合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这一概念,分析了原子弹爆炸导致的瞬间性多人伤亡这一灾难特质。并对比分析了主人公“我”对原子弹爆炸的相关记忆和友人的记忆,指出了即使同为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也很难真正做到互相理解。即便如此,林京子也主张大家应该有姿态去接纳和理解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此外,本章中还把原子弹爆炸受害者的痛苦记忆和“内部被曝”这一现实问题相结进行论述,指出了核能给人类带来持续性破坏这一事实。第三章探讨了在一九九九年东海村核泄漏事故和二○一一年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际的林京子的震惊以及绝望之情。并且,林京子在自己的文学中也指出,正是由于国家不负责任才导致了原子弹爆炸事故和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发生。之后笔者又探讨了林京子在作品中表达出的由绝望之处而生的,对人类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一感情变化。最后分析了林京子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再次提出,自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被曝”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之一。林京子面对这一现实,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倾吐于文学创作,再次向核时代的世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