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及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地震高发性国家,2008年四川汶川县的特大地震发生时校舍倒塌数量巨大,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社会影响严重。汶川的惨痛代价再次表明了我国抗震防灾工作的艰巨性,并引发了对中小学面对地震等灾害时安全性的关注。如何提高学校建筑在地震时的安全性以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四川汶川地震后制定了详细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作为灾后学校重建、修复工作的指南及标准,明确了学校的选址、规划、建设等方针,但对于具体设计方法还需要在更为系统的分析总结基础上予以优化,对于其中某些学校设计要点也需要更为详细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论文以中小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小学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确立、指标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计算等方面入手,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安全性设计策略。  论文通过层次分类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首次构建了包含3个准则层、10个子准则层和25个指标项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指标集;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应用到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中,并确定了筛选出的25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使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更加客观、严谨;建立了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应用流程,并将构建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在张家湾中学中进行实例应用。  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论文的核心。论文按以下层次展开。在明确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内容及构建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层次分类分析法对选中的22个文献样本进行分析整理,得出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指标集。利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筛选,同时对每项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并确定指标数据获取的方法,构建出包含3个准则层、10个子准则层和25个指标项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得出40份指标专家组合权重,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同时对各层级的指标权重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完成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最后建立了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本应用流程,并将评价体系在张家湾中学实例中加以应用。采用文献资料整理、现场调查和游人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张家湾中学安全性评价指标项的原始数据,计算出各层级因素的评价值,得出张家湾中学综合评分表,用于中小学同一层级因素的相互比较,也可用于与其他中小学相关因素的相互比较;最后得出评价结论,并对评价各个指标提出针对性设计策略。  综上,针对我国中小学规划和建设快速发展,地震灾害的频发,而没有成熟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现状,论文尝试构建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加以应用。该研究建立了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的理论、方法与程序,并在张家湾中学评价中进行了应用,丰富了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理论,弥补了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性评价方法上的不足,为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安全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可为中小学安全性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更新、改造的科学性,促进中小学抗震安全各个层面协调发展,对今后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中小学规划建设、更新改造和后期维护等工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探讨沈阳市城市特色尤其是街道景观特色.该论文以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工作方法,运用专业理论和设计方法,融合了社会学、生态学、美学、城
该文首先论述了20世纪中国大陆古代建筑研究的概貌,划分出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存在方式,提出古建意象的四个类别,总结了古建意象化的四种基本特征.该文详尽分析了古建意象化的
该论文以行为场景理论为基础,运用了行为地图法和问卷访谈法等"环境——行为研究"方法,研究沈阳滨水游园的场所特征与游憩行为之间的关系.第1章:绪论部分,明确了"游憩行为"的
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洁.概述了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背景,提出了购物中心如何在中国国情下发展的问题,简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该文的研究目标和方法.第二章
该论文对粤中五邑地区以开平为代表的碉楼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文化因素等;并且,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该论文以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等体验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为背景,从近阶段呈现的消费者"体验式消费"特征出发,以整体式商业组群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整体式商业组群公共空间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衰退的现象,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和新陈代谢的过程.在信息
当前中国住区室外环境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重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改变,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到底该如何体现对人的关怀与尊重,是一
2013年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受委托进行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规划内容包含遗址公园范围内大量民居的修缮、整治与更新。因此,对现存民居的调研、测绘
"城中村"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比较特殊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很复杂,更新改造的过程艰难,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该篇论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