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茄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生物学特性、茄不同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及茄黄萎病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结果: 在从茄子、辣椒、棉花三种作物黄萎病株上分离得到的30个菌株中,其野生型菌落均为黑色,在多代转移培养之后,菌落形态与颜色出现变化,如菌落产生各种形式的角变,丧失产生微菌核能力,菌落白化等。根据其发生变异的难易程度以及变异后代的稳定性,将其分为三类:Ⅰ难变异类型,该类型菌株连续转移培养5代以上仍保持其野生型菌落形态,不发生变异,属于该类型的菌株有4个;Ⅱ中间类型,该类型菌株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变异,但变异后代不稳定,可以发生回变,属于该类型的菌株有20个;Ⅲ易变异类型,该类型的菌株很容易发生变异,而且变异后代很稳定,不发生回变,属于该类型的菌株有6个。研究选取了包括以上三种类型及不同寄主来源的五个代表菌株分别进行了培养条件及致病性试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菌株之间及不同寄主来源菌株之间对温度和pH值的要求不存在明显差异,代表菌株在茄子、辣椒、棉花三种作物上交叉接种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性状变异与致病力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但其致病性在不同作物上似存在明显分化现象。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7个不同菌株的可溶性蛋白质谱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及不同致病力的菌株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带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菌株的野生型菌落与变异菌落之间电泳谱带基本类似。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13个常规品种或杂交组合(包括生产上常用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中抗材料(15<DI≤30)3份,耐病材料(30<DI≤50)6份,中感材料(50<DI≤70)4份,未发现高抗材料(DI≤15)。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还对茄黄萎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轮作换茬、药剂灌根、用野生茄嫁接及地膜覆盖土壤热处理几项措施对茄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后两项防治措施防效高且无公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