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西油田整体为一典型构造—岩性油藏,受断层影响,勘探与开发难度较大,开发效果不理想。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控制,留西油田整体为低渗透油藏,由于油藏破碎复杂,储层多变等原因,开发中各种矛盾突出,需进行全面的油藏地质描述研究。论文以留西地区留17断块和路44断块沙三段地层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测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开展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研究区沙三段岩性以灰色、灰白色细砂岩为主,灰色、灰绿色粉砂岩和深灰色及紫红色块状泥岩发育。沙三段沉积时期,来自东南部献县凸起的碎屑物质供应充足,在研究区发育了大规模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及越岸沉积、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河口坝及席状砂等微相类型。沙三段Ⅲ油组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随后水体短暂变浅,至Ⅱ油组沉积早期出现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此后水体再次变深,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水下沉积范围逐渐增大,至Ⅱ油组晚期以河口坝、席状砂沉积为主。综合研究区的沉积特点建立了沙三段沉积演化模式。通过薄片和物性资料分析,受埋深影响,研究区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为次生孔隙,以粒内溶蚀孔隙和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保存较少。储层储集物性受沉积和成岩的双重控制,两个断块表现为不同的物性特征,总体留17断块物性比路44断块物性好。综合两个断块的储层特征发育情况,将研究区沙三段储层划分为四类,Ⅰ类中孔中高渗储层仅分布在留17断块河道中,分布范围小;Ⅱ类中孔中低渗储层及Ⅲ类低孔低渗储层分布在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是研究区主要储集类型;Ⅳ类特低孔低渗储层发育在河道边部及河口坝薄砂体和席状砂中,物性极差。受多方面因素控制,研究区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大部分井注水效果差,注水井注水困难。研究表明低渗储层受粘土矿物含量、储层敏感性、孔喉结构差异性等方面影响,引起储层孔喉连通性降低,渗流通道不畅,并最终导致水驱效果差;由于少数井中发育裂缝的影响,注水过程中需考虑裂缝的发育特征,避免出现水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