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有关句子或篇章理解中时间信息加工的问题作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激起了研究者们对情境模型建构中时间维度的关注。Berry Claus等人首次以含有倒叙事件的记叙文为实验材料,探讨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心理表征,并提出了两种理论假说:时间顺序假设和背景信息假设。前者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事件的时间表征进行了组织和建构,把倒叙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恰当地整合到其所建构的时间表征的相应位置,形成一个以时间为顺序的时间表征结构;后者则认为,倒叙信息是为紧跟在它前面的事件服务的,它为前一事件的理解提供了相关的背景信息,倒叙事件虽然发生在前,但读者在阅读该事件时并没有将其发生的时间点迁移到一个更早的阶段,而仅仅是保留在其被描述时的时间点上。Berry Claus等人的实验结果均支持了时间顺序假设。然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事件的自然时序加以调整,使之发生错位并不是作者的失误,而是一种艺术处理,目的在于突出倒叙事件与其前面事件的补充、说明或解释关系。背景信息假设也有它的合理性。本研究在Berry Claus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增强事件E1和E3之间的背景关系,使事件E1对E3的补充、解释、说明的作用更加突出,为支持背景信息假设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检验时间顺序假设和背景信息假设的合理性。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模型,共设计了三个实验:实验1用于检验实验材料的适宜性,即读者在阅读修改后的新材料时是否依然出现时间距离效应,短文采用顺叙手法,事件描写顺序为:E1-E2-E3-E4,结果显示,对事件E1的通达时间随事件E2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延长,被试的文本加工过程中出现了时间距离效应,表明突出了事件E1和E3间背景关系的新材料适合用于接下来的实验;实验2采用照应句范式,并以时间距离效应的出现与否为标准探讨时间顺序假设与背景信息假设的合理性,短文主题与实验1相同,但采用倒叙手法,事件描写顺序为:E2-E3-E1-E4,结果发现:当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模糊时,出现时间距离效应,即长持续时间条件下照应句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短持续时间条件下照应句的阅读时间,支持了时间顺序假设;然而,当事件E1和E3间的背景关系突出时,被试在不同持续时间条件下的照应句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却与背景信息假设相一致;实验3使用探测再认技术,引导被试整合所有事件并从篇章的角度对探测词做出判断,从而探讨被试在含有倒叙事件的文本阅读过程中建构的时间表征模型,结果与实验2相一致。 综合以上三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Berry Claus等人提出的时间顺序假设和背景信息假设,两者看似观点向左,但在它们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时间表征模式:E1—E2—E3—E4和E2—E3—E1—E4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关系。倒叙事件与前面事件间的背景关系是影响倒叙事件时间表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它们间的这种补充说明关系得以突出时,被试对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将保留在其被描述的位置,表现为E2—E3—E1—E4的表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