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竹子为主的竹林生态旅游是近一、二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旅游方式。竹林生态旅游以丰富的竹林自然资源为依托、以优美的竹林生态环境为基础,把竹类植物的观赏性与文化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其特色鲜明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近年来由于竹林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和超负荷开放,已对竹林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由于旅游开发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景区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态破坏、环境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若进一步发展将威胁到竹林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持续经营。目前,国内外关于竹林生态旅游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竹林生态旅游的现状以及竹林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效应进行研究,探讨旅游开发对竹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措施,拟定符合生态旅游发展原则的规划,为我国竹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上的指导。以贵州省赤水市四洞沟风景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态学、生态旅游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生态学实验分析法进行旅游开发及活动对竹林生态环境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内容以竹林生态旅游风景区自然环境为核心,从景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土壤侵蚀、环境污染等三个方面对存在的旅游环境效应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及活动对竹林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主要表现在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质量两方面。旅游对竹林植物群落的影响包括对乔木层和林下植被的影响。其中对乔木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干扰区和缓冲区内的竹类植物的分株数量明显减少,受到机械损伤的分株数远大于背景区;对林下植被的影响则表现为,干扰区的植物种类、盖度、多样性指数、枯落物覆盖率及厚度等指标急剧下降。土壤环境质量也因受旅游开发及活动的影响发生变化,干扰区土壤容重为1.65g/cm3,缓冲区为1.47g/cm3,背景区为1.12g/cm3干扰区、缓冲区和背景区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4.9%,21.0%和23.4%;另外在干扰区域还呈现出土壤裸露面积增大、质地粘重、结构变差、紧实度增加等变化。研究发现,竹林生态旅游环境效应的敏感因子是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质量,以这二者为核心的环境要素将影响和制约竹林生态旅游风景区其它环境要素的质量和发展趋势。通过对造成竹林生态旅游环境负面效应的影响机制和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包括竹林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区划手段、污染控制规划、资源及环境管理措施、游客行为引导与管理等手段在内的一系列竹林生态旅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上述研究成果,填补了旅游开发与旅游活动对竹林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理论空白,对于中国竹林生态旅游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