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能够认知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状态,它属于人类社会认知发展领域内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和语言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语言中谈论心理状态的话语,即元语言是影响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长期在关于谈论他人或自己心理状态的社会性对话中,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够得到其发展。幼儿在四岁的时候,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在逐渐形成,特别幼儿的心理理论形成主要集中在这个时间段,因此这个时间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研究旨在考察教师具有心理状态的语言对于3-4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选取杭州市JC幼儿园中的两个3-4岁幼儿年龄段(具体精确到以月为单位)班级的幼儿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的幼儿,教师通过以心理理论为视角所设计的正规的集体课程、日常生活随机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实践活动,用具有心理状态的语言进行三个月时期的集中影响,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利用心理理论经典实验任务:意外地点任务、意外内容任务等来检测幼儿实验前后心理理论水平。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来分析和对比幼儿在实验前后教师语言对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在本研究范围内,得出如下结果:(1)教师具有心理状态的语言影响后,实验班幼儿的心理理论前、后测得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班幼儿与对照班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差异明显,教师用大量具有心理状态的语言与幼儿对话能够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2)对照班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前后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日常生活当中,以心理理论为视角所设计的集体教学、随机谈话、假装游戏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提升;(3)教师长期与幼儿进行大量的心理状态对话,有助于幼儿更了解他人心理状态,幼儿对心理感受词汇表达更丰富。除此之外,本研究选取极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详细地阐述教师具有心理状态的语言与3-4岁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即从幼儿日常对于自我或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认知来分析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最后,本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以及案例分析,提出以下相应教育建议:(1)教师在平日里应多用具有心理状态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比如:“我觉得”,“我认为”等等表达自己或他人内心信念、情绪情感的词语等;(2)在实践当中,多倡导以心理理论为视角设计集体教学、随机谈话等实践活动,以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教师要善于用信念、意图、愿望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术语来引导幼儿,挖掘教师语言中心理理论内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