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粳稻垦鉴稻10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试验因素对水稻产量、群体结构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试验因素对产量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互作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分别提高前期用氮量、穗肥用氮量或早施调节肥均可显著提高产量;另外,某些互作效应对产量的作用大于因子的单独作用,如前期施氮量与穗肥用氮量互作、前期用氮量与调节肥施用时期的互作分别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中以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最大,供试因素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结实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以前期施氮量和穴距影响较大,适当增大前期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而获得较高产量,某些因素互作对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也达到显著水平。
施氮总量与产量间存在最适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施氮总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总氮量固定时,一定限度内增大前期用氮比率可以提高通过提高穗数获得高产,后期粒肥用氮比率与产量之间存在最适值。
寒地稻区群体质量对产量影响较大。提高群体的有效蘖率、单位面积分蘖穗数、最高分蘖数等以提高对分蘖的利用,分蘖穗数与单位面积最高分蘖数均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存在最适值,在供试范围内,群体颖花量与产量正相关,增源(LAImax)可以增产,扩库(颖花量)也可以增产,源(最大叶面积指数)与库(颖花量)间存在最适值。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存在最适值,前期干物质积累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经济产量存在最适值,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的干物质积累与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及粒重均呈显著负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中期干物质积累与总颖花数成显著相关,与群体最高茎数及单位面积穗数成正相关,与结实率成负相关。
试验因素中前期施氮量对单位面积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影响最大,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穴距对有效蘖率及分蘖穗率影响最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大前期施氮量可明显提高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和颖花量。前期用氮量对群体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作用最大,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的干物质积累表现正相关。前期施氮量与中期物质积累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