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离不开国际组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数少、地位低,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弱,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配。国际组织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日益国际化的产物。国际公务员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组织内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多寡,特别是其职位的高低,所任职务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可以在维护本国权益问题上发挥作用,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习近平主席把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培养“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本文梳理了国际组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总结出国际公务员所必须具备忠诚、专业精神和尊重多样性等三项核心价值观和语言和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四项核心能力。本文分别从联合国的培养机制、美国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和外交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探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跟国外相比,我国在外语能力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人才实习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我国要培养兼顾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的国际组织人才、加强学科建设、创新素质能力教育为核心的培养体制并建立一整套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