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牛与皖东牛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及相关基因鉴定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东牛和大别山牛是安徽省两个重要的地方品种资源,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经长期培育形成的,其体型、适应性和生产性能差异明显,是我国肉牛遗传育种的重要素材。本研究分别采集了20头大别山牛和34头皖东牛成年母牛(每头动物均来自不同谱系,年龄24月龄以上)血样,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7头大别山牛和8头皖东牛)、荧光定量PCR实验(7头大别山牛和16头皖东牛)以及焦磷酸测序实验(6头大别山牛和10头皖东牛)。通过对转录组测序数据的深入研究,获得两种牛的基因表达水平和位点变异信息,结合相关验证试验及统计分析,以解析皖东牛和大别山牛的系统分类地位、鉴定种质差异基因以及性状相关基因。首先,依照GATK最佳实践分析流程,采用STAR二次比对方法分析转录组测序数据,检测和解析了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小片段插入及缺失位点。从公共数据库获取4头秦川牛转录组测序数据,8头伊朗当地牛和25头乌干达本地牛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开展了牛品种系统演化分析。其次,将转录组测序数据与基因组进行比对,用RSEM程序计算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两种牛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使用KNN算法填补缺失值,并根据测量到的性状信息,统计基因表达水平与性状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性;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验证。最后,通过变异位点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基因水平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寻找两种牛的差异基因,并通过焦磷酸测序实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录组测序及公共数据共获取52头普通牛,共有425728个双等位基因。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中国的皖东牛、大别山牛和秦川牛与非洲牛和中东牛被PC2分隔成不同种群类别,相互距离与这些品种的实际地理距离相似;皖东牛和大别山牛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牛群分支。2.有效种群大小研究表明,大约从6000年前至约78年前,大别山牛与皖东牛有效种群大小在逐渐减小,而Tajima’s D检测结果预示两种牛有效种群大小未来有进一步减小的趋势。3.通过对TPM值的比较,在两个品种之间鉴定出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4个基因在大别山牛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皖东牛,另外21个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皖东牛。此外,回归分析发现5个基因表达水平与体尺性状显著相关。通过独立样本的荧光定量PCR实验,鉴定出ANXA1、ETS1和KLF2基因表达水平与品种差异相关,PSPC1基因表达水平与体长相关。4.对转录组测序数据采用二次比对方法,在皖东牛大别山牛中共检测到72499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和44883个小插入和缺失(In Dels)位点,经编码变异的基因水平关联分析发现,30个基因在两种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针对差异最显著基因:免疫调节因子CD48(P=1.3E-6),凝血因子受体F2R(8.83E-05)以及脯氨酰羧肽酶PRCP(6.47E-05),重新采集了6头大别山牛,10头皖东牛的焦磷酸测序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发现的27个功能性变异位点有26个被检测到相应变异,检出率为96.3%,卡方检验与原转录组测序一致,并且CD48基因和PRCP基因变异与品种显著相关(P<1.67E-2)。系统性荟萃分析发现PRCP基因在两组独立样本独立平台的实验结果之间没有异质性,鉴定为两种牛之间的遗传差异基因。5.编码变异的单倍型分析发现,PRCP基因8个功能性变异位点共含有5种单倍型。其中皖东牛单倍型c.GAAGACCA/p.CIANPT频率0.62,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2.8E-3),大别山牛单倍型c.TCGAGGCC/p.FLTSRTQ频率为0.54,显著高于皖东牛(P=0.0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预测显示,大别山牛占优势的单倍型三级结构突变区域所在的α螺旋部分或完全脱离原折叠区域。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皖东黄牛与大别山牛可形成独立分支,支持普通牛的多中心演化学说。鉴定出ANXA1、ETS1和KLF2基因表达量与两种牛种质差异相关,PSPC1基因表达量与生长性状体长相关。编码变异位点的基因水平富集分析发现PPCP为两种牛的种质差异相关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rb B家族成员是最重要的肿瘤分子治疗靶点。尽管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EGFR-TKIs)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令人失望。众所周知,EGFR主要定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脂筏中。其生物学功能深受细胞膜脂质代谢的影响,并且与S-棕榈酰化的调节密切相关。ZDHHC1属于DHHC棕榈酰转移酶家族中的一员,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
学位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晚期转移性PCa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只有30%。多西他赛是一种紫杉烷类抗有丝分裂的药物,是目前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PCa化疗的1类推荐用药。然而在治疗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不可避免的出现药物抵抗的现象。目前的研究认为多西他赛耐药主要与β微管蛋白亚型突变,药物流出泵的激活,雄激素受体,肿瘤微环境和自噬等有关,然而具体机制仍有待阐
学位
研究背景:肿瘤免疫疗法可在不同类型或已扩散癌症的患者体内激发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并且取得突破性的治疗进展。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和调节剂的发现,为已有的肿瘤免疫疗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增强机体内固有的T细胞抗肿瘤反应,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一些ICIs已经被监管部门批准应用于恶性黑色素肿瘤和血液恶性肿瘤。但由于ICIs治疗用于乳腺癌
学位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生殖与代谢紊乱的女性内分泌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方法也不尽人意。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出胰岛素抵抗(IR)和高雄激素血症,增加了患心脏病、糖尿病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虽然并非所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都会出现胰岛素抵抗,但血脂异常与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PCOS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证明,持续的低度炎症在该疾病的代谢异常和卵巢功能障碍的
学位
第一部分 骨细胞Wnt信号加速骨折愈合功能研究目的:明确激活骨细胞Wnt信号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构建骨细胞经典Wnt信号激活(daβcatOt)小鼠和野生型对照小鼠的右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愈合模型。采用影像学、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小鼠骨折愈合的过程以及愈合的速度和质量。分别收取骨折后1、2、3和4周的胫骨标本,经固定、脱钙后,石蜡包埋和切片、组织学HE染色、破骨细胞TRAP染色等,研究愈合过程的形态
学位
目的: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关键病因。肥胖所致的脂肪过多积累常常累及肝脏、胰腺以及骨骼肌等组织,这部分异位脂肪(Ectopic fat)可加剧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t,IR)。研究表明,肌肉来源的纤维/脂肪祖细胞(Fibro/adipogenic progen
学位
目的:研究显示骨肉瘤的发生与间充质来源干细胞“增殖与分化失衡”密切相关,即存在“抗分化”学说,但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小调控RNA是长度较短的起重要调控作用的RNA,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调控。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是属于TGF-β家族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在体内和体外具有极强的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前期课题组自主构建了双向表达19个随机碱基(N19)的
学位
低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限制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发生,低温对作物的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威胁。黄淮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小麦产区,该地区经常发生春季低温(俗称倒春寒)灾害,此时小麦正处于生殖生长期,对低温十分敏感,若此时期遭遇低温天气将严重影响小麦的安全生产。为了保证小麦的高产稳产,提高小麦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以烟农19(抗倒春寒)和新麦26(不
学位
纳米酶是一类具有与天然酶相似生物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具有与天然酶类似的催化反应,催化效率和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由于纳米酶优异的性能,包括从零开始的设计、可控的活性和环境抗性,正成为天然酶的强大竞争对手和潜在的替代品。与天然酶相比,纳米酶具有成本低、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并且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催化科学和计算设计的发展,自2007年阎锡蕴院士课题组首次发现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铁磁纳米
学位
第一部分Nano-IR-SB@Lip的制备、基本理化性质及生物安全性评估目的制备出一种载IR780和SB-505124(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的光热-免疫调节脂质体(Nano-IR-SB@Lip)。考察其基本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光谱及体外光热升温效果,并初步验证其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Nano-IR-SB@Lip脂质体,并检测其基本表征,主要包括平均粒径、表面电位、形态结构等。紫外分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