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要阐释的问题就是在“巴黎手稿”中作为“异质”的两部分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和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关系问题。从“巴黎手稿”的文本编排来看,马克思是在进行国民经济学批判时发现了黑格尔与国民经济学家的共同的现代形而上立场,并且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分析获得了破解这一抽象立场的材料,从而发起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的批判,通过这一批判,呈现了马克思的“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这一哲学革命使得马克思在黑格尔之后重新统一了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本文首先揭示了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分离是摆在青年马克思面前的问题域。这一问题是大学时期就困扰马克思的难题,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它又重新回到了马克思眼前。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自我意识的二律背反的揭示而映射了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必然,并且提出了哲学的自我意识的双重性:针对世界和针对哲学,并由此来实现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达到理论与现实、哲学与世界的重新弥合。马克思的这一双重的立场经历了新闻评论期的物质利益刺激和对黑格尔法哲学中市民社会的了解之后,具体化为了针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巴黎手稿”文本中,国民经济学以“商业社会就是好的”为出发点,从而困于私有财产的运转中而忽视了人,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而国民经济学的“抽象劳动”又与黑格尔的“劳动”一样都是站在现代形而上的立场上,理论上高扬人,实际上确是对人的贬低,因此对国民经济学的彻底批判就必须批判黑格尔;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的追问中揭开了外化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而正是私有财产打破了外化与占有之间的人的实现的关系才表现为异化,这使得黑格尔的劳动与国民经济学的劳动相融合,并关联为人的本质及实现,这就为破解两者的共同抽象性立场提供了依据。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批判就表现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对象性、感性活动着的人,而把黑格尔的精神的否定辩证法转化为人的自我实现的辩证法,把黑格尔的理性的历史原则转化为劳动实践的具体的历史原则,这样的哲学革命就能够被赋予“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称号,而正是通过这一哲学革命使得我们必须继续追寻劳动实践的历史的展开,也必须继续紧抓以劳动为核心的“经济学”,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建而展开人的真正的复归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