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各国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也成为全球变化重点之一,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可以探测各类土地利用转移情况,深层次了解土地变化的机制问题。成都平原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对于中国西南经济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对于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不多,通过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及驱动力的探讨,对于促进成都平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的合理配置与布局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基于遥感与GIS技术、野外验证提取2000a、2007a、2008a、2015a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转移模型,研究成都平原地区(共32个区县)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与空间转移;应用FRAGSTATS软件,选择景观面积、密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方面、11个景观格局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成都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15a来,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区域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各类地物面积变化中,建设用地的面积从2000a的9.924×10~4hm~2,增加到2015a的32.125×10~4hm~2,增幅达223.71%,其中在2008—2015时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达11.72×10~4hm~2;耕地占比持续下降,从2000a的58.88%降低到2015a的44.27%,总减少了14.61个百分点;林地占比先增长后降低,水体、草地在15a中,面积变化和面积占比基本不变,其中未利用地在2008a新增面积达2.437×10~4hm~2。各区县中,面积变化较大的包括江油、绵阳和乐山等地,其中林地、耕地变化最大的是乐山,建设用地变化最大的是郫县。(2)景观密度在景观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深,景观聚散性呈下降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大小始终前4的分别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体,建设用地的斑块密度指数不断增大,耕地的斑块密度减小,各土地利用类型斑块面积和密度变化趋于均衡化,各地物类型得到较协调发展。(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影响成都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因子探测分析得出,主要因子是GDP因子和人口因子,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在增强。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的推动尤为重要,人口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加深。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时,着重考虑人口和经济因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