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寻村落演替的内在机理是乡村振兴内在要求。本文以地处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的20个自然村落为例,探讨将自然村庄比作“村庄群落”的逻辑可行性、自然村落生机度测度及发展阶段划分、自然村落发展演替类型、自然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及演替干预策略探讨等问题。文章在此逻辑基础上,以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各自然村落1980-2017年历史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包括村落人口、村落空间、村落资源与环境三方面内容,包括13个指标在内的村庄群落生机度测度指标体系来测定自然村落生机度值并绘制生机度曲线;依据自然村落生机度曲线之波动情况,即以曲线阶段性的谷值点来划分村落历史发展阶段。在获得自然村落历史发展阶段后,利用优势种群序列线性演替模型来探究各阶段自然村落发展演替类型并探究自然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最后则探讨各自然村落在当前的演替状态下的干预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研究结论如下:一、参照城市生命体界定方法及群落生态学中针对生物群落的定义,可以得出将自然村落比作“村庄群落”在逻辑上具有可行性。二、通过分析发现自1980-2017年,本文样本村落生机度值呈现波动上扬态势,通常可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其中S1阶段平均经历6.75年,S2阶段平均经历8.05年,S3阶段平均经历8.7年,S4阶段平均经历7.3年,S5阶段平均经历6.2年。三、文章通过对村庄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发现,样本村落自然发展至当下,发展情况并不理想。85%的样本村落处于向下发展阶段(演替衰落型或波动演替型)。丘陵地形样本村落在S1-S2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快速发展型;S2-S3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快速发展型、演替生长型;S3-S4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生长型或演替衰落型;S4-S5阶段通常为快速发展型或演替衰落型。半山区地形样本村落在S1-S2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衰落型;S2-S3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衰落型;S3-S4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衰落型;S4-S5阶段通常为演替衰落型。丘陵地形样本村落发展要好于半山区地形样本村落。四、不同类型村庄演替影响因素存在共性及差异。在共性方面,无论丘陵地区村庄或半山区村庄,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均呈现出人口因素对村落演替类型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及资源因素,经济及资源因素对村落演替类型的影响高于空间因素的态势。在差异性方面,半山区类型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中,人口因素方面受村庄总人口影响最大,外出务工人口比次之,出生率则为第三人口因素影响因子;在经济及资源因素中则受粮食年消费量影响更大;在空间因素方面则呈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影响程度略高于村庄总面积。丘陵区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中,人口因素方面同样受村庄总人口影响最大,但不同于半山区类型村庄,丘陵地区村落受出生率影响要高于外出务工人口比;在经济及资源因素方面则较为均衡,受粮食年总产量影响最大,粮食年消费量次之,其后为村庄规模经济增速;空间因素方面二者相似。五、样本村落中大部分自然村落可通过不同手段提升改变自身演替类型。从人口角度出发,应尽力增加村庄总人口,较为直接的途径在于提升出生率,减少外出务工人口数,避免村庄人口非自然性的减少;从经济及资源角度出发,最简单直接的途径在于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即提升亩产;从空间角度出发,应集中整治村庄现存的空废房屋,以调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优化村落内部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