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neutrophil-monocyte ratio,NMR)、系统免疫炎性反应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为指标,评估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前、后的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其与NAC病理疗效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探究乳腺癌患者相关炎性指标的变化在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方法:1.纳入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首诊为乳腺癌规律完成6-8周期新辅助化疗并行手术治疗的191例患者。2.收集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诊断信息、治疗方案、影像学资料、外周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指标结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单核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绝对值)。3.对相应的NLR、PLR、NMR、LMR、SII进行计算:患者初诊时(即行新辅助化疗前)NLR、PLR、NMR、LMR、SII记为pre-NLR、pre-PLR、pre-NMR、pre-LMR、pre-SII;规律完成新辅助化疗结束后的相关炎性指标则记为post-NLR、post-PLR、post-NMR、post-LMR、post-SII;化疗后减化疗前的相关炎性指标计为Delta-NLR、Delta-PLR、Delta-NMR、Delta-LMR、Delta-SII。同理,化疗2、4、6、8周期后分别记为:NLR2、PLR2、NMR2、LMR2、SII2;NLR4、PLR4、NMR4、LMR4、SII4;NLR6、PLR6、NMR6、LMR6、SII6;NLR8、PLR8、NMR8、LMR8、SII8。4.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评估:病理疗效评估采用组织病理评估:判断p CR为有效组,non-p CR为无效组。临床疗效评估采用RECIST 1.1评价标准:评估CR和PR为有效组,SD和PD为无效组。5.统计分析:病理疗效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以p CR为终点检验变量,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新辅助化疗前、后的NLR、PLR、LMR、NMR、SII的截点值。病理疗效上,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及相关炎症指标与p CR的关系,并确定影响p CR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疗效上,采用非参数检验法对相关炎症指标在临床疗效中的差异比较,并分析NLR、PLR、SII与6周期化疗临床疗效的动态变化趋势。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有58例(30.37%)乳腺癌患者经过新辅助化疗后获得了p CR。2.病理疗效上,单因素分析显示:pre-NLR、pre-PLR、pre-SII、post-NLR、post-PLR、post-SII、Delta-NLR、Delta-PLR、Delta-SII、雌激素受体、HER-2状态、分子分型以及Ki-67与p CR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elta-NLR、post-SII、Ki-67以及分子分型是患者获得p CR的独立预测因素。3.临床疗效上,雌激素受体及Ki-67与临床疗效缓解相关,此外,除NLR2外,其余各化疗周期的NLR、PLR、SII数值在临床有效组中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在临床有效组,在化疗过程中,NLR、PLR、SII呈逐渐减小的趋势(P<0.05)。结论:外周血中相关炎性指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与近期疗效相关性分析中,Delta-NLR、post-SII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在化疗过程中,NLR、PLR、SII值呈减小趋势,可能预示着有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