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渗透树脂通过渗透充满釉质早期龋的脱矿中心,光固化后使釉质早期龋结构变成一种复合结构,使其中的孔隙消失,致龋因子不能再对釉质早期龋及其下的正常釉质产生作用。对任何一种牙科材料来说,在口腔的特殊环境中能否长期有效地留存是最被关注的。牙科材料表面菌斑的形成与材料在口腔内的稳定性,以至继发龋、牙周疾病的发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人体口腔内的自然菌斑生物膜模型,并运用扫描电镜(SEM)对渗透树脂Icon(DMG, Germany)及光固化纳米复合树脂Filtek Z350(3M ESPE,USA)在口腔自然环境中的早期动态细菌粘附过程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新鲜拨除的无龋第三磨牙,利用唇、颊面制成釉质片共18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严格按两种产品要求作树脂渗透和充填处理,抛光。将釉质片用自制装置安放于志愿者下颌磨牙颊面处,获取2、4、6、12、18h及1、2、3、7d的自然菌斑生物膜,并用扫描电镜作表面结构的观察和比较。[结果]利用本研究模型收集的原位菌斑生物膜,其细菌、胞外基质在电镜下清楚可见;抛光后Icon具有更光滑平整的表面;2h已有散在球菌附着,数量稀少;4~12h细菌不断聚集,形成微菌落;12~18h出现较多的胞外基质,部分细胞图像模糊不清,微菌落间不断增厚并连接在一起,以球菌为主。24h菌斑生物膜基本成熟,球菌为主,出现少量杆状菌。2~7d,菌斑不断增厚,球菌比例下降,多种细菌复合,形成由丝状、杆状菌等作为支架的更立体、紧密的三维结构,细菌间胞外基质丰富,细菌结构不清。对两组菌斑作比较,0~6h细菌粘附量及聚集程度在复合树脂中更高;12~18h渗透树脂呈球菌丛状聚集,复合树脂已较早、较多地出现卵圆形球菌链状分裂生长,交织成网状,球菌在其上继续附着;24h复合树脂中有较多的丝状菌粘附,并出现“玉米棒”结构,同样的结果则在Icon的2~3d菌斑中观察到;3~7d两组菌斑形态差异较少。[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口腔内自然菌斑生物膜模型能够形成完整的菌斑生物膜,并观察到不同时间点的菌斑动态形成过程,较以往制作上颌装置收集菌斑更为简便,牙面模拟性高,为进一步自然菌斑的研究提供可能性。表面粗糙度是影响细菌粘附的因素之一。渗透树脂表面细菌粘附进程较复合树脂慢,提示渗透树脂作为一种治疗早期龋的牙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菌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