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大事件。中美贸易战的升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并日趋成为中美两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今,人们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他们相信新闻是对所发生事情的忠实记录,并且新闻工作者总是为他们提供无价值、无偏见的信息。然而,情况并不总是如此。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话语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重视所有非文学话语,以新闻语篇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批评性话语分析领域,语言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语言活动则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它旨在通过将文本分析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来揭示内在的意识形态,并进一步揭示语言,力量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发端于批评语言学,而后者又来源于Halliday的语言三种基本功能理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的理论框架,本文利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对从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中国权威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中选出的60篇有关中美贸易战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批判性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和互文性,本研究旨在揭示美国和中国主流媒体的不同意识形态,探索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从描述、阐释以及解释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在描述层面,本文使用了UAM Corpus Tool 3.0和AntConc 3.5.8语料库工具,从及物性、情态、词汇分类三方面对两个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在阐释层面,本文从新闻来源和转述模式方面分析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在解释层面,本文从制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分析了两种大众传媒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的成因。研究发现,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形成鲜明对比:《纽约时报》的记者倾向于将贸易战视为向中国施压和稳定美国领先地位的契机,而《中国日报》的记者担心贸易冲突对全球经济的连锁效应,希望两国能够恢复正常,互惠互利的贸易关系。此外,美国记者试图把中国塑造成单边主义、好斗和报复心强的国家,而中国记者则倾向于塑造中国开放、合作和负责任的形象。研究表明,新闻话语不能简单地以绝对客观、公正的方式再现社会现实。语言形式的选择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取向。从理论上,本文验证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有效工具,也进一步证实了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在新闻语篇的分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它引起了人们对新闻话语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关注,并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