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新冠疫情期间,“非典”成为了人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非典”的记忆也在各个媒介之间传播与共享。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则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社会在这一时期对“非典”的集体回忆展示了危急事件下记忆的运作方式。本文以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开端到2020年末这一时期不同媒介上的非典记忆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间节点下呈现了怎样的非典记忆内容”、“不同媒介关于非典的记忆实践与互动”、“非典记忆叙事中的共性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冠疫情期间,“非典”成为了人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非典”的记忆也在各个媒介之间传播与共享。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则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社会在这一时期对“非典”的集体回忆展示了危急事件下记忆的运作方式。本文以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开端到2020年末这一时期不同媒介上的非典记忆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时间节点下呈现了怎样的非典记忆内容”、“不同媒介关于非典的记忆实践与互动”、“非典记忆叙事中的共性策略与认同建构”为主要思路,考察了在新冠由起始、爆发再到平稳这段跌宕起伏的不同时间节点间唤醒了怎样的非典记忆内容,不同记忆主体对“非典”的调用特征及协作,并探究了非典记忆的叙事策略,由此来窥见社会危急事件下媒介记忆的流动与建构。本研究第一部分沿时间轴纵向展开,将2020年的新冠疫情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新冠疫情初期、新冠疫情爆发期以及新冠疫情的平稳期。不同时期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刺激差异唤醒了不同的非典记忆内容,这三个阶段的非典记忆也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在新冠疫情初期主要围绕“新冠是不是SARS”的争论调用相关非典记忆,将非典往事作为标尺来判断当前与未来的事情发展,并将非典时期各种防疫措施作为经验借鉴。在爆发期新冠的发展开始显露出与非典走向有出入的一面,在非典记忆与现实交叠变换之间,一些非典中的经典案例与边角记忆也开始在人们的脑海中被放大。新冠疫情稳定期,非典的标尺功能逐渐削弱,相关的经验借鉴仍在持续,只是非典记忆开始充当补充的功能,随着抗疫的效果显著,越来越多非典记忆也开始被整合进宏大的进步叙事。本研究第二部分呈横向对比,聚焦于不同媒介关于非典记忆的“共时建构”,并注意到了记忆叙事在互联网信息格局下的权力变迁。研究分析了不同媒介上关于非典的媒介记忆特征,发现机构媒体与社交平台之间产生了记忆叙事的权力分化,并且形成了一种对话与协作。机构媒体主要通过历史类比与历史语境来调用非典记忆,其中党媒的叙事情感偏正面,市场化媒体与自媒体的叙事情感偏中性,且叙事对象更广泛。而社交平台则发挥了其媒介优势,大量的个人记忆丰富其中,并广泛引用过去的非典纪念报道。同时,媒体与社交媒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你问我答”、“传谣与辟谣”的记忆互动,由此造成两者记忆唤醒上微小的时间线错位。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提炼出了大量非典记忆叙事中的共性策略,并发现这些记忆叙事与认同建构密不可分。在关于非典的媒介记忆中有大量隐喻的运用,由此将非典与新冠勾连地更为自然与频繁。同时,对大量医护等抗疫人员非典往事的调用一方面增强其权威性,另一方面形成一种记忆加冕,这类加冕的叙事在主流媒体中尤为常见,人们在此间形成一种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另外,战争隐喻中的抗争性以及“传承”叙事下的世代记忆都使人们的集体情感与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激荡与扩张,非典记忆与新冠一起,凸显了灾难性叙事下的民族共同体。
其他文献
随着DV技术的发展,影像对私人领域的介入问题变得愈发明显。独立纪录提供了更为民间的视角,让过往很少被媒体注意到的底层人群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是对体制内纪录片的一个补充,创作者在创作主题、内容上忠于自己的独立立场和精神,其作品展现出极高的社会文化价值。但在创作过程中,拍摄者很容易触碰伦理道德问题,掌握镜头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存在着天然不对等的关系,处于社会底层的拍摄对象缺乏有效的手段与意识抵御摄像机
邻避类冲突近年来呈现减少而非增多趋势,印证了中国在邻避冲突治理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以5G信号基站建设受阻为代表的“数字邻避”为我们考察十多年来中国邻避治理的效果与效能提供了观察的角度。以往对邻避行动的研究大多关注“为什么能”“如何有效”“如何治理”等问题归因路径,但“数字邻避”现象却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考:以“数字邻避”为代表的邻避行动正在呈现出某种结构性的断裂——媒介化、网络化背景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物》作为国内影响力前列的人物杂志,致力于以人物特稿还原疫情真相,其报道在同行媒体中脱颖而出。目前为止,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去探讨人物特稿,并不少见,但是在疫情的背景下展开研究,尚不多见,正在逐渐地扩充中。本文从新闻叙事学这一经典理论出发,试图探讨以下问题:《人物》的疫情人物特稿与其他媒体相比有哪些特色?《人物》发布的疫情人物特稿与非疫情特稿的叙事风格有何不同?疫情人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越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然而然也成为大众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题材。而媒体如何报道、报道尺度的大小、报道内容的取舍等是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的,这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对青少年群体的看法以及青少年对自身的认知,更关系着青少年越轨者在接受应有惩罚后能否回归社会。本文基于相关理论,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2013-2020年间新京报网中有关青少年越轨的
当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图景下,司法公正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其成为评判法治进步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冤案纠错步入正轨,一桩桩案件的平反充分彰显了我国追求司法公正的决心。公众对冤案纠错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媒体也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报道冤案纠错,那么在冤案纠错的进程中媒体是如何呈现的,又具体发挥了何种作用,其中媒体的行为是否缺位、又是否随时间改变等,这些问题都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本研
抖音短视频作为一种全民娱乐方式渗透到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社会个体的自我形象展演,来自家庭内部的生活片段和亲属形象也在不断呈现出来。中年父母在这场数字浪潮中的活跃表现,让抖音短视频成为亲子互动过程中的重要话题和工具,塑造了全新的亲子互动模式。作为一款受年老一代追捧的新媒介应用,抖音短视频是否真正促进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融入以及代际关系的弥合?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对6组“成人初显期人
资讯类短视频是短视频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在逐渐改变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2016年资讯类短视频相继出现,相关的内容创作机构、平台都注意到这一领域,形成大热之势,梨视频也在这一时期诞生。梨视频自成立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于传播“独家时政类视听内容”的资讯类短视频平台,自上线以来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同于以往的短视频内容平台——抖音快手为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内容往往无法达到新闻严肃真实的标准
新冠肺炎进一步重建了人们对于医生形象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了疾病的偶然性、突发性,更让我们看到了医生与患者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坚守精神。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已确认存在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这是第一条涉及“医生”的新冠肺炎报道,此时医生是以新冠肺炎的受害者身份出现。媒介话语作为公共话语的一部分,在建构抗疫医生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对医
颜值经济的勃兴带动了以容貌管理和身姿塑造为商品的新型服务行业的扩张,专业化的形体管理是其中的典型,吸引了许多女性消费者。形体行业围绕外形、仪态、气质和风格展开的培训、生产、和消费构成了“审美劳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出身体的虚拟在场,原先需要面对面开展的审美劳动突破了地理空间与现实肉身的阻隔。许多审美劳动者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身体管理和风格营造,满足了互联网用户观看和获取高颜值内容的消费需求。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