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持续上升,至20世纪后期已经名列世界前茅,这个问题一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当时各种观点针锋相对未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M2由475166.6亿元上升至2012年底的974200.0亿元,四年内我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存量翻了一倍。M2的快速增长使得M2对GDP的比例也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31.8%增长到2012年的187.6%,增速尤为惊人。截止至2012年,我国M2/GDP远高于各国同期水平,如美国(67.0%),欧元区(95.0%),英国(133.0%),日本(174.0%)、韩国(147.4%)印度(23.8%),泰国(117.4%)印尼(38.1%)①等。由于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比较,我国的M2/GDP都是偏高的,许多学者都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国外学者多从理论着手,试图找出在大范围内适合的M2/GDP增长路径和合理水平。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从本国实际出发,试图寻找导致M2/GDP偏高的本国特殊原因。应该承认我国金融经济中各个层面的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偏高的事实,但最终要厘清这个问题,还是应当从超额货币出发。本文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均衡的角度来分析了我国M2/GDP偏高的问题。认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二者存在双向的关系,即二者相互影响:货币供应量传递信息引致一部分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进一步倒逼出相应的货币供给,是一个螺旋推进的模式。然而,这种M2的增长模式却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于是我国M2/GDP呈现持续攀升的状态。本文试图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两个方面寻找经济金融中导致货币供应量超经济增长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从而,针对其中不合理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文献的基础上,先从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角度分析了货币供给高企的原因,然后转而从货币供给背后的货币需求角度分析了微观经济主体在货币化进程中货币需求结构和强度的变化,这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再然后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并进一步阐明观点,先建立含滞后项的趋势回归模型考察了M2/GDP的长期趋势,然后简单考察了M2/GDP波动的经济周期性,再然后引入虚拟变量实证产品货币化与M2/GDP之间的关系,最后验证了资本要素货币化与M2/GDP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M2/GDP高企有来自货币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货币需求方面的原因。再贷款、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被动增长和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的下降造成的货币乘数上升二者从货币供给形成机制方面共同推动货币供给增长。1996年之前M2/GDP的价格弹性较小,1996年以后我国超额货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被资本要素市场货币化的超额需求弱化。21世纪以来资本要素市场规模和价格的变化是M2/GDP升高的主要原因,该市场带来了强烈的货币需求,并且吸收了超额货币供给形成资本市场泡沫,货币经济不断脱离实体经济,M2/GDP自然而然上升。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如改进外汇管理体制,实现汇率双向浮动;加强商业银行贷款扩张的监控和引导;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